二、水产养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五”期间,水产养殖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展快、活力强、效益高的产业之一,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增收机会,对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国渔业总产值占大农业的份额1985年为3.5%,2004年达到10%。从1985年到2004年,水产养殖业共吸纳了近700万劳动力就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休闲观赏渔业以及加工、储运、销售和水产苗种繁育、渔用饲料、渔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2000年全国渔民人均收入为4725元,2004年全国渔民人均收入为5460元,大批渔(农)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小康生活。
三、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明显加强,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和功能进一步拓展。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水产养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布局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大众品种养殖从近郊向远郊、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食用鱼向观赏休闲渔业发展的战略转移。海水鱼、贝类养殖也根据气候的变化,开始了冬天南迁、夏天北移的区域优势组合。优势互补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缩短了养殖周期,增强了水产养殖对市场价格变化的适应能力,保证了全年水产品市场鲜活鱼的均衡供给。目前,水产养殖的功能已经从提供动物蛋白向观赏、休闲、娱乐、保健、美化环境等多功能、全方位拓展。各地城郊悄然兴起的休闲渔业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包围着城市,成为居民旅游度假的理想场所;观赏鱼养殖带动了水族业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家庭消费的新时尚,成为外向型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一些地方的观赏鱼已游进居民小区、庭院、宾馆、饭店,成为美化生活、美化环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螺旋藻等养殖品种的开发,加速了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的研发,赋予了水产养殖业发展新的内涵,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四、水产养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拉动了外向型渔业的发展。2000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跃居大宗农产品首位,出口额为38.3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底,出口额可达到80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连续6年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养殖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优势品种所占份额明显,仅六大品种(对虾、鳗鱼、罗非鱼、大黄鱼、贝类、河蟹)就占一般贸易出口的60%左右。水产养殖依托技术、劳动力成本和价格等多种优势,成为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增长的支柱产业,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渔业对外开放水平。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贸易出口总量及出口额已位居世界前列。
五、水产养殖支撑保障体系加强,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十五”期间,国家加快了水产养殖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39个,国家级病害防治、环境监测、质量检验“三合一”中心39个,地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1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139个,水产养殖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随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水产养殖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养殖证为基础的水产苗种、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渔药等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开始起步。水产养殖法律法规、技术检测标准体系逐步健全,生产记录、用药记录等管理措施开始进行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水产养殖管理及公共服务体系构架基本形成,产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