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水产养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1985年全国渔业总产值占大农业的份额为3.5%,2004年达到10%。从1985年到2004年,渔业共吸纳了近1000万人就业,其中约70%从事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加工、储运、销售和水产苗种繁育、渔用饲料、渔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2000年全国渔民人均收入为4725元,2004年全国渔民人均收入为5460元,大批渔(农)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小康生活。
从2000年开始,我国水产品出口额跃居大宗农产品首位,出口额为38.3亿美元,2005年出口额比2000年翻了一番,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养殖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优势品种所占份额明显,仅六大品种(对虾、鳗鱼、罗非鱼、大黄鱼、贝类、河蟹)就占一般贸易出口的60%左右。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贸易出口总量及出口额已位居世界前列。
渔业产业的变化还体现在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十五”期末,我国已经建成国家级原良种场38个,“三合一”(病害防治、环境监测、质量检验)中心39个,地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1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139个。全国水产育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养殖病害防治、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质量检验体系逐步完善,水产养殖领域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出现,赋予了我国渔业更多的活力。比如“十五”期间,一些国外优良养殖品种如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大菱鲆、虾夷扇贝等的成功引进,形成了经济优势,观赏鱼养殖也已成为水产养殖新的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可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