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却没有陷入通常的怀旧心态。相反,他站在自己位处高层的办公室,远眺楼外茫茫景致,说出了这样的话:“10年内做到国内水产饲料市场占有率由现12—15%提升到25%-30%,20年内做成世界第一!”
这个人的表情坚毅果决,这个人的语气不容置疑。因为他叫刘汉元,在他的背后,站立着中国第一大水产企业———通威集团。作为通威的领袖,他道出的抱负,也是该集团近年一直酝酿并着手的大战略,那就是引领水产业的“蓝色革命”,问鼎全球水产霸主。
“蓝色革命”在中国
何为“蓝色革命”?学者这么回答:世界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人类食物资源日益枯竭,各国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研究,终于把寻找“世界未来蛋白源”的目光投向了水产品,从而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开发蓝色水域的风暴。这场风暴极大地诱惑着全人类,“蓝色革命”开始了!
“蓝色革命”的诱惑,首先在于水域的广阔无垠和水生物资源的浩瀚不竭。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的3/4,江河纵横切割着苍茫大地。水产资源是地球上最庞大的生物资源,全球仅鱼类资源就达两万余种。“蓝色革命”的诱惑,还在于“料—鱼—人”食物链中多层次的高度利用转化效率。目前,我国畜禽养殖饲料系数一般为3-5,而鱼的饵料系数一般为2左右。我国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通威集团研制生产的水产饲料,饵料系数一般都在1.1-1.6左右,最低饵料系数仅0.6。也就是说,要转化成100克人体蛋白,从养鱼中获取所需的饲料远比从养畜禽中获取所需的饲料低得多。因此,水产养殖,成为所有生活讲究营养,生产注重低耗的国家发展食品产业的重中之重。
近20年来,各国政府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发水域,使整个水产业呈现繁育、养殖、捕捞、加工等各业并驾齐驱的兴旺景象。与此同时,“蓝色革命”也使人类食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全世界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已达到30公斤,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则已高达80—90公斤。水产食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动物食品之一。
值得骄傲的是,在这场“蓝色革命”的进程中,中国走在了最前面。在养殖产量上,印度尼西亚不超过200万吨,美国约100万吨,法国和英国分别不超过100万吨,而中国今年已经突破3000万吨,占全世界的73%。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上,中国从1978年的4.78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40公斤以上,这个数字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学者指出,中国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13亿人“吃鱼难”的问题,更成为8亿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最大的水产集团,通威响亮道出“10亿元打造中国首条品牌鱼”、成为“世界水产业第一人”的抱负,非常切合时宜,把握住了时代的命脉。
“863”和“416”
但是,所有的理想都得有现实作为基础,否则只是空中楼阁或痴人说梦。那么,通威在走向“全球水产第一”的路上,依靠的是什么现实手段呢?
在走访中,我们接触到了两个核心计划:“863”和“416”。这两个乍一看像是国防机密的代号,实际上却是跟我们每个人的“吃鱼有益健康”都密切相关的顶尖科研项目。
近年来,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水产业经历了巨大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中国的水产业必须迅速完成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和“绿色环保型”转变。中国农业部官员也指出,“作为一个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70%的大国,世界渔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对我国水产养殖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渔业发展的主题”。
为此,通威于2005年重点开展了“中国淡水鱼类863项目”,主要内容是淡水鱼类基因测序和生殖免疫。目前,该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仍属空白,而我国的淡水鱼养殖量为世界第一,填补这项空白对我国乃至世界淡水鱼养殖业的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2005年,通威同时实施了另一个重点工程———“416计划”,主要内容是落实建设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水产科技园系列项目。水产科技园是一个集特色渔业、节水节地渔业、环保渔业、知识渔业和观光渔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渔业样板。该水产科技园将科研、开发、推广、示范与普及水产科技知识集于一体,实现水产业从研发到产销的完整产业链接。
通威的上述两个精品项目,得到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科院等6位国际顶尖级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肯定。日前,通威正式聘请这6位顶尖级专家组成顾问团,全力支持并参与两项计划,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所长桂建芳、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徐安龙将担任项目前期首席科学家。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林硕指出,如果“863”与“416”项目取得最终成功,将维护中国在世界水产业的领导地位,十年之内不可撼动。另悉,上述项目的累计投资总金额高达15亿元。
率先提出渔业循环经济
在前沿科技研发上一骑绝尘,通威并未满足,它更一直在实际经济操作中寻求完美模式。“渔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内正是通威集团率先提出。
通威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渔业循环经济”,即是以渔业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利用,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一种经济模式。近年来,通威集团在渔业生产中积极开展“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生产优质产品———将废弃物转变成再生资源———生产再生产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使用研究,创造了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具体而言,通威是这样打造完美产业链的:大力实施淡水鱼类基因工程引领战略,通过导入高端科技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依靠淡水鱼基因科技做强企业,实现科技扩张。建造亚洲最大的水产科技园,完成水产业链的打造,使上游以水产科技园为载体,以淡水鱼基因工程研究为引领;中游以水产饲料为主业,力求做大做强;下游推出无公害鱼,并研发风味鱼、麻辣鱼深加工产品,为水产品终端客户提供服务,最终实现产业自身的良性循环。
关于上述产业链的最新动态是,通威位于上海的10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将于春节后全面铺开,在北京、广州、武汉等战略区域的无公害鱼标准化养殖基地也同时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新建的四大养殖基地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上海基地负责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北京基地负责以北京为中心的京(北京)、津(天津)、唐(唐山)区域,武汉基地负责湖南湖北两湖区域,广州基地负责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
据悉,通威鱼养殖基地选址条件十分苛刻,空气、土壤、养殖用水均要求无任何污染,各方面条件都需严格满足国家无公害要求。通威将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在这四大区域的全面布点,而北京、上海基地将率先建成。
通威鱼独占“三分月色”
“天下明月夜,三分无赖在扬州”。这一古典的提法可能即将过时,尤其是对淡水中的鱼而言———在未来几年内,“三分月色”可能尽在通威鱼。
“我们打造通威水产王国的最近目标,就是放手扩大其本已处于绝对优势的市场占有率”,刘汉元指出:“通威股份在国内已连续9年占据水产市场的最大份额,2005年占到12%—15%左右。在未来几年之内,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个份额提升25%-30%,也就是1/3左右的市场规模。根据通威现有的市场地位、研发力量、资金实力,以及对未来两三年国内水产行业整合态势的预测,我们认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完全没问题。”
两年前,当刘汉元在成都签名售“通威无公害鱼”的时候,他的心中一定早埋下如今“三分天下水产,我为其先”的伏笔。4个月前,当刘汉元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第二届“亚太华商领袖论坛”上,接受“2005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殊荣的时候,他的眼中,一定已看到了“世界水产第一人”的真实图景。
通威鱼,中国鱼,世界鱼。这递进的序列,正是刘汉元和通威在最近10年内一直致力的方向。现在,他和集团已经站在这个序列的巅峰。
链接
中国水产发展空间无限
1983年,全国水产品总量仅400多万吨,2004年则达到4850万吨,今年将超过5000万吨,比1978年增长10余倍,占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35%左右。其中,我国的养殖水产品产量占全球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73%左右,自1990年起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是全世界惟一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因此,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水产品养殖第一大国。
随着水产业的快速发展,水产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预计今后15年内,国际水产品的增加量主要来自养殖,在2020年预计增至5630万吨,增长40%以上。
目前,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其中淡水养殖占国内水产养殖总量的55%-61%,淡水养殖集约化程度得到快速提高。同时,中国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由1978年的9.2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42万余吨。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泰国,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再度大幅增长,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242.1万吨、69.7亿美元,出口额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首位,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
美国国际食品政策研究会和世界渔业中心最近发表的题为《2020年世界渔业展望》称,到2020年,世界水产品消费量(主要是鱼类)将达到12780万吨,比1997年的9080万吨增加3700万吨,增长高达40%。
从国内情况来看,有关专家估计,2005年中国水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超过40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
因此,无论从全球角度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未来10年到20年内,中国水产业仍将快速稳定地发展,其前景和空间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