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畜牧业动态 » 正文

伊利:向世界乳业20强迈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10-28  
     像“工业游”一样,伊利集团的“公众开放日”使无数消费者见证了它透明的生产活动。旨在让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放心、让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的这一举动,显示了伊利充足的底气。

    通过那条透明的、封闭的、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观廊道,人们进入了不断整合资源的伊利世界。

    重组农村要素

    伊利集团的“大本营”呼和浩特坐落在古老的敕勒川上,古诗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奶牛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作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利完成了自身的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后开始审视“龙尾”:过去的奶牛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营或集体的奶牛场,一部分是广大农村地区分散的养牛农户。奶牛场长期以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经营机制的转变因阻力重重而步履维艰,管理基础薄弱,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差,回收周期长,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到上个世纪末,呼和浩特地区3家国营奶牛场全部濒临破产。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养牛业虽然具有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但形不成规模,在饲养、育种、管理等方面缺乏科技投入和统一规划,奶牛品种逐步退化,单产降低。在奶源不足、牛奶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去几个乳品企业又相互抢奶源、拼价格,牛奶搀杂使假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乳品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造成了恶性循环。

    为解决这一矛盾,伊利集团确定了“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集团与农户共同投资在奶牛养殖相对集中的村镇建立现代化挤奶站,和奶户结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开设了配种改良、兽药配备、饲料饲喂、疫病防治等一条龙服务项目,把农民变成了按月领取奶资的伊利“产业工人”、定期接受培训的“团队学员”和及时接受帮助的“服务对象”。伊利的创新吸引了全国奶源基地建设现场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方有生盛情评价道:“伊利的奶源基地模式,为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在几百家企业争相推广伊利经验之时,伊利又对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进行了重新探索。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鸟素村的伊利第九牧场园区始建于2003年,是私营企业家白永珍自己投资兴建的,通过售奶从伊利集团领取管理费用。园区占地300亩,规划了33个“养殖车间”———包括奶牛的休息区、饲喂区和农工的工作间等,目前已全部住满。园区里不仅有奶站,还有统一的青贮窖池。农户需要饲料,到库现场购买。需要防疫,园区主动上门。这里的鲜奶收购价格还比散养农户的收奶高。就连河北张家口的奶农李军也被吸引过来,现在所养奶牛已发展到58头。

    目前,伊利通过自己投资和吸引民间资本,已建成现代化牧场园区17个。各地农民赶着奶牛进园区———农村生产要素的新一轮流动开始了。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