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的鳕鱼加工业,亟待人们的再次“加工”。
延边州的鳕鱼加工业户均属非公有制经济类型,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册管理”型,类似订单渔业,多为韩国独资或合资企业,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由公司统一办理,业主雇佣若干小工集中在车间(作坊)里按工艺流程手工作业,根据进口冻鲜鳕鱼数量,必须出口相应比例的冻干肉片、肉丝和骨、皮、内脏等成品。汪清的“吉云水产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手册管理”型企业,规模比较大,经营状况比较好。另一种是“非手册管理”型,即民间零散的加工和交易,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作坊,由于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都没有固定渠道,分散加工无标准生产,致使购销两头在外两头失控,质量千家万户千差万别,因此利润低,有的甚至出现亏损。
然而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业户,由于缺乏宏观调控,均处于单打独斗、自拉自唱的局面,这种分散的“小生产”在面对统一的“大市场”时,显然不堪一击。而且这种打击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显现。
2000年,鳕鱼原材料开始涨价,而产品价格却下滑。由于缺乏宏观管理和有效的服务保障机制,千家万户生产千篇一律的产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加之无序竞争,目前的利润已很低,个别业户甚至出现亏损。以2002年为例,冻鲜鳕鱼的价格由600美元/吨涨至780美元/吨,有的农民加工户原料采购价竟高达1130美元/吨;另一方面,冻干鳕鱼在韩国市场的售价为9000美元/吨,扣除20%的关税,售价只有7200美元/吨。据测算:一般每5吨冻鲜鳕鱼可加工成1吨冻干鳕鱼,加上加工成本,每吨冻干鳕鱼的总成本为7140美元,业主的利润空间只有60美元/吨,再扣除出口代理费,所剩无几。
同时由于鳕鱼加工业体系不完善,只停留在冻鲜鳕鱼加工为主体的层面上,产品花色单一,工艺、装备落后,科技投入不足,副产品开发滞后,后续产业发展迟缓,致使后续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损失浪费严重。于是有人惊呼:延边州的鳕鱼加工业已经饱和!对此,业内人士有不同看法。省渔业管理局的负责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的冻鲜鳕鱼加工和消费市场主要在韩国,若以年均10万吨测算,现在还有约4.5万吨需要转移,即使其中的一半转入延边,加上省内外其它朝鲜族聚居地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到2010年,冻干鳕鱼系列食品的消费量达到3万吨是完全可能的。以延边州控制其中的2万吨冻干鳕鱼市场计算,产值可达到12亿元人民币,可创利税2亿元,使3万多农民和下岗职工从中获得1亿元的劳务纯收入,还可进一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延边州的鳕鱼加工业而言,当务之急是按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范管理,成立鳕鱼加工协会,以此团结和凝聚从业者,统一行动,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初始阶段可由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帮助协调成立加工协会,并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散户都必须遵守协会章程,通过采取统一对外开展进出口业务、统一标准和质量、统一价格等自律行动,尽量保护生产者利益。在协会章程和“三个统一”的原则下,各县(市)独资或合资的加工企业仍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但业务应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下纳入“手册管理”范围,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这位负责人还建议,由于鳕鱼加工项目属典型的“资源依赖项目”,很容易出现因鳕鱼资源衰竭而无米下锅的情况,当地政府应在提高其自主研发能力方面给予支持,开展大宗土产水产品加工,增加花色品种,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