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讯(记者 黄智敏)随着“神六”的胜利归来,太空育种也成为厦门市民热议的话题。记者日前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了解到,在今年成功进行水产太空育种后,今后几年将继续进行太空实验,并准备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争取在未来几年内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中搭载厦门水产种苗。
记者了解到,今年搭载卫星上天的培育容器非常狭小,搭载的水产数量很少。据透露,我国预计在明年发射一颗专用育种卫星,厦门水产有望在其中占据一个“舱中舱”,体积比今年的大500倍,这意味着实验的规模也可以扩大500倍,甚至可以把一个小种群都送上太空。国家载人航天的“神七”、“神八”计划,省水产研究所也准备提出搭载申请,希望厦门水产能和宇航员一起飞向太空。
省水产研究所郭明忠副研究员还透露,预计明年进行的太空实验中,除了培育可食用的经济物种,还将开始大力培育各种观赏鱼。
郭明忠说,厦门市已开始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又提出要建设观赏鱼基地。观赏鱼讲究的是“新、奇、特”,又不必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拿来做太空育种,充分利用太空高变异率的特点是十分适合的。按太空育苗变异率12%计算,一万条鱼苗上空,回来后就有100多条能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旦稳定下来,一个新品种就诞生了。
今年,省水产研究所在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实验卫星上已搭载了厦门特有的观赏鱼品种,初步取得了航天搭载科研数据,明年,观赏鱼的太空育种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链接
我国首次水产太空育种获成功
厦门“太空宝贝”出现有益变异
今年9月,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主持进行的我国首次水产太空育种航天卫星搭载试验获得成功。采自厦门的水产种苗在太空中培育70天后,目前正在厦门、漳州的三个实验场中培养观察。
由于此次的培育舱很小,这些归来的水产种苗都可谓价值连城的“太空宝贝”。省水产研究所的郭明忠告诉记者,在对实验样本的观察中发现,有一种在厦门出产、可做经济物种的水生动物,装舱搭载时是2只,太空遨游后,落地开盖计数7只。落地养殖后初步观察表明,有个体变异特征产生:子代的个体大,平均生长期缩短。
郭明忠说,这种动物的生长周期比较短,因此观测结果很快就能出来。由于此次“上天”的水产物种生命周期不一,像对虾的生命周期有一年,因此观察结果还需再等待一段时间。但是上述这一物种的变异说明,太空育种在农作物品种上所表现的优良变异特征,在水产动物品种上也能得到表现,这一初步结果对于水产太空育种科学具有深远意义。
背景
17种国产“太空食品”获批上市
我国的空间诱变育种自1987年发射的FSW-O返地卫星首次搭载植物种子,至2005年初,已成功进行了十多次植物种子的搭载试验,涉及到主要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瓜果、花卉、牧草、菌种等13大类、50余个种类、500余个品种。
到目前为止,国内共有17个品种的“太空食品”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认可,可以大规模培育并上市消费。
但是,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水产太空育种一直难以取得突破,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水产太空育种对象的存活。水产生物离不开水、氧气和饵料,要在一个密封的环境中实现生态循环是相当困难的。今年9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取得了国内首次水产太空育种试验的成功,这也是厦门出产的物种首次升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