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畜牧业动态 » 正文

中国奶业重塑诚信:理性回归提高技术含量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9-07  
在外资乳业巨头自2004年相继在中国要么完全停止要么大幅缩减乳业投资后,中国乳制品行业不仅告别了高速发展,更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诚信危机。在乳企的急速扩张中,中国奶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无法协调发展,矛盾突出。价格战陷入恶性循环,奶制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全行业的诚信又被打折扣,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乳业在巨变面前该何去何从?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乳制品的消费量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其中23个省市的乳制品消费量增幅下降,而广西跌幅高达18.3%,乳制品消费量增幅继续上升的城市,全国只有三四个。“中国乳制品行业已告别了长达10年的高速发展期。”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董事长宋昆冈日前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一次年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提醒业界。

    现状

    乳制品业诚信危机频发

    事实上,在德隆、新希望、帕玛拉特、子母等大财阀或外资乳业巨头自2004年相继在中国要么完全停止要么大幅缩减乳业投资后,中国乳制品行业不仅告别了高速发展,更是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董事长王佳芬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该公司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期内经检验合格再利用生产”的行为。

    6月13日上海市闵行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对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品二厂的抽查中发现,光明乳品二厂普遍存在提前标注生产日期的现象。6月底,前内部员工又出面指证维他奶公司涉嫌使用霉变豆粉和水制超标变质原料,维他奶因此遭到质监部门查处。

    问题

    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试图平稳化解种种“危机”的乳业为了销售产品,又一次发起了价格战,记者在市场调查后发现,近日又一场乳制品行业的降价风波正席卷全国。光明、蒙牛、伊利、三元、三鹿、新希望的部分产品在北京的各大卖场纷纷出现了大幅降价,其中部分产品的降幅超过了40%.在广州市的几家大型超市,同样出现了乳制品集体大幅“跳水”的现象,其中蒙牛、伊利、香满楼、燕塘的部分产品降幅达到了三成左右……

    乳制品价格大跌的背后是中国奶农的无助与悲哀。据了解,一头奶牛前年还可以卖到15000元,但现在是8000元也是有价无市,河北、陕西等地更是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大家看不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都不敢再买奶牛,无论多便宜。”业内一位资深人士如是说。

    探源

    高速发展后泡沫破裂

    中国乳业已跨过它的十年金色年华。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字,2004年中国乳制品工业产量达到949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8倍,其中液态奶增长14.4倍。奶类总产量达到2368万吨,增长2.5倍,人均奶类总量达到18.2公斤;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支出124.7元,增长3倍。

    在这段时间,成就了不少如蒙牛那样不到六年时间里,即从最初的4000多万元销售额飞跃到60多亿元的众多企业,但亦给不少企业埋下了地雷。一系列信任危机下,中国乳制品消费受到影响。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2005年度公报》,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月折合乳品消费量(包括鲜乳品、酸奶和奶粉)为2.09公斤,全年约25.3公斤,仅比上年略有增长,然而该年的奶牛数量,加工能力均如往年一样保持着20%的增长。

    反思

    上下游企业矛盾突出

    急速扩张到底给乳企带来了什么?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上,与会各方分析,首先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管理跟不上,最终导致管理的失控。据了解,从1995年开始光明在国内迅速扩张,2004年1月,光明完成对山盟的收购,而且光明还唯一一次出让企业内部股份给管理层,但是光明本部竟没有向该分厂派出任何一名来自本部的高级管理者。

    其次是利润的集体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自2001年起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相比并没有明显差距,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利润率仅为4.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亏损的企业也在逐年增加。

    第三,奶业上下游关系急剧紧张。不少加工企业开始将奶源抛弃。“我一个月就收到三个电话,要求我买下他们的奶牛场,可是我做不到,我也是自身难保。”广东某知名奶企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广东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表示:“中国乳业与别的行业都不同,它包含牧场、乳品加工和终端市场三个链条,以前太过注重于乳品加工这个单一的链条。当前的乳制品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价格战频发,压价竞争,使得奶农赔本,奶业的上游受到污染。买不到原奶或不愿意高价买好奶的企业用奶粉或差质的原奶加工低质成品,然而再低价出售,价格战从此陷入恶性循环,奶制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全行业的诚信又被打折扣,中国奶业的上下游企业无法协调发展,矛盾突出。”

    中国乳业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在哪里?对此,澳大利亚奶牛出口第三大公司———澳亚出口服务有限公司驻中国代表刘建军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澳大利亚,奶牛养殖户与乳制品加工厂的关系很紧密也很稳定,不像中国加工厂与奶农的关系总是松散的,奶农自身的风险比谁都多。而且在澳大利亚,区域品牌很多,他们的送奶半径基本上相当于中国的一两个省份,不像伊利、蒙牛那样横跨数千公里地运送。此外,在发达国家里,乳制品的价格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价格战鲜有发生,最多是一些促销。我想,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处于一个短期的调整期,还不像国外那么成熟。”

    出路

    理性回归提高技术含量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乳业在巨变面前该何去何从?在日前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上,与会各方认为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从盲目扩产到理性生产。“大城市乳业市场基本饱和,以上海为例,当地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费已达200元。增长空间不大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曾对本报记者说。目前二线城市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兴市场,但是这一消费群体对乳品消费的需求并不旺盛,还需要有一定的培育过程,至于三线乡镇地区的市场非常广阔,但这一市场的乳品消费能力离形成气候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其次,提高技术含量,产品结构要由单一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转变。宋昆冈表示:作为乳制品主要消费市场的大中城市,液体乳消费逐步趋于饱和,乳制品品种应向多元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要多发展功能型奶制品,如早餐奶、奶片、干酪膜片等。

    广州市最早的乳品加工企业之一广东燕塘乳业则认为,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并以技术输出为新的盈利增长点。据了解,1998年、2002年,燕塘乳业分两期共投入1.8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生产及消毒设备,使企业生产规模达到目前的10万吨/年。经过近50年的发展,燕塘乳业所生产的产品达五大类别,品种多达70余种。日前,更是与越南蓝山集团开始技术输出,为国内乳品企业如何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考的方向。

    第三,从加工为主转向更好地保护奶农的积极性。业界呼吁不要一出事就把危机转嫁到下游的奶农身上。加工企业利润少一点,也要保证对奶农按时收购、及时兑现款项,否则整个奶业基础就会动摇。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