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鱼虾剧减 南澳渔民再难网出好光景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9-06  
     出海捕捞收成锐减 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帮渔民转产转业

    又是一年渔歌唱响。眼下正值南海开渔时节,出海捕捞归来的渔民收获如何?记者近日赴广东省唯一海岛县南澳岛采访时,当地渔民告诉记者,海底的鱼越捕越少,油价上升,渔民十趟出海九次亏!而记者从汕头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的数字也印证了渔民当前面临的困难,据有关人士初步统计,南海自1999年至今的7个年头,今年当地渔民的捕捞总产量和收入为历年最差,部分渔船因此出现了停产亏损。

    海洋资源衰竭,油价上升,传统的捕捞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渔民生计困难,记者近日深入到海岛渔家了解渔民的所思所盼。

    渔排见闻:网获鱼儿寥寥可数

    当记者搭乘当地渔民驾驶的小机船登上渔排时天色突然转暗,平静的海面哗啦啦地下起了豆大的雨点。骤雨刚停,远处传来一阵阵“突突”作响的机器声。“货来了!”渔排上的收鱼工人蔡伯说。

    说话间,只见云澳镇中柱村的渔民文进父子俩驾着一艘小机排刚刚从南澎海域捕鱼归来。文进的儿子大约十岁出头,浑身上下晒得像个小黑人,小家伙手脚灵敏地帮父亲将小机排靠拢岸边,神情倦怠的文进将在海上劳累了一天的收获拎到渔排上。南澎海域距离云澳渔港约七八十海里,当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们父子俩就驾着这艘小机排出海从事钓业,在海上日晒雨淋整整10小时,归航时已近黄昏。

    “唉,鱼儿都被抓光了!”文进借着渔排微弱的灯光,一边与收鱼工人核准秤星一边叹着气说。金龙、春鲳、赤棕……鱼篓里的鱼超不出十条。收鱼工人逐条过秤,一一记在纸上,这趟出海文进父子俩大约收入300多元,除去小机排往返的油费和购买冰鱼用的冰块等费用,只能是约略持平。

    记者在云澳镇中柱村了解到,整个中柱村有3000多人口,以讨海为生的劳动力约七八百人,自春节至今已半年多,除去休渔和刮风天,渔民捕捞收入大多为两三千元,最少的只有1000多元。

    老渔民慨叹:

    一网致富的好光景一去不返

    “要换在几十年前,龙虾哪算得上稀罕货,海里一捞就有,活蹦乱跳的。”今年62岁的老渔民蔡伯指着餐桌上的小虎鱼呷了一口酒闷闷不乐地说。

    当年他摇着人工桨驾小竹排到南澎海域从事钓业,约100米的渔网分设五小格放进大海里,到了第五天,三格渔网就捞获了6条大龙虾。剩下的两格渔网隔夜再收,又捞起了50公斤好货色。

    蔡伯说的是30年前的渔情,那时海岛的龙虾一斤才一元多,如今,花再高的价钱都未必能买到。蔡伯说,今年开渔一个月来渔排收购的龙虾没有几条。

    仅仅数十年光景,随着渔民的捕捞装备不断升级,从人工桨为动力的原始竹排,发展到装有上百匹马力的竹排机;捕鱼方式从驶犁网到设大围网到二船合作的牵缯拖网,正当捕捞者为猎物无处可逃而暗自得意时,海底世界却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鱼儿越捕越少,捞上来的鱼儿个头也越来越小。

    老蔡告诉记者,现在捕龙虾以及一些稀罕的海货,要潜水捕捞,个别猎者还铤而走险,违规使用电枪电击,捕上来的龙虾已奄奄一息,得赶紧转手卖走。

    渔民困境:

    赊账求学望下一代有更好出路

    艰难的讨海生活使渔民们不得不摸索起新的出路。南澳岛有海带、紫菜、龙须菜等丰富的海产品,一些渔民也意识到加工海产品是一个新的就业出路,但资金的匮乏,技术的不足,成了他们寻求发展的绊脚石。

    于是,很多渔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海岛上,不少渔民宁愿向学校赊账,也坚持让孩子上学。岛上的渔民认为,读书是孩子“上岸”脱贫的唯一出路,他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出路。

    云澳镇中柱村村干部郑木才告诉记者,该村是纯渔业村,超过半数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渔民杨永和是中柱村的贫困户之一,他家本来连住房也没有,今年初,民政部门出资8000元帮助他们买下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他们一家四口才有了自己的安身之所。杨永和也没有自己的船只,只能随着别人的船出海搞钓业,今年以来,他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就天天出海,近九个月的时间里,他总共只赚了1000多元,平均每月才100来元的收入。

    杨永和的妻子陈惠良是村里的环卫工人,每月有两百元的收入,四口之家就靠着这些微薄的收入过日子。生活的艰辛使只有30多岁的陈惠良满脸沧桑。她说,丈夫在收成好的年份,年收入也只有四五千元,而今年怕是连三千元也赚不到。微薄的收入使生活总是捉襟见肘。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在云澳中心小学上四年级,女儿四年来的学费,也是靠向学校赊欠,然后分多次偿还的,年初好不容易把学费还得差不多了,新的学期却又没办法交学费,“又得向学校赊新账了。”陈惠良表示。 

    分析:今年收成为何这么少

    今年渔船捕捞量为何出现历年最低?有关人士分析这是滥捕鱼仔鱼孙酿成的恶果。每年休渔后海洋资源量虽有所增加,但开捕后又出现强度捕捞,底层、近底层鱼类繁殖满足不了目前的捕捞需求,鱼类资源急剧减少,重新恢复到休渔前状态。而近年来在粤东近岸、闽南地区,不少快速浮拖船在线内违规作业,严重破坏近岸幼鱼、幼虾资源,甚至连放流的鱼苗也有部分被捕捞。

    粤西一带几百条灯光围网渔船近年来也纷纷进入“汕头-台浅渔场”生产,每条船配备的水上灯功率达到24万瓦,照射半径达4海里,鱼虾由于强光照射夜间不能到表层活动,昼夜节律受到干扰,对海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另外,有的地区光诱鱿鱼敷网盲目发展,对鱿鱼群体资源、特别是幼体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措施: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渔民的生存困境已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省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内,每年拨款1亿元扶持渔民转产转业,包括安排两万户渔民转产转业、3000户“连家船”水上居民上岸安居、为1000个水上居民子女提供免费读中专的机会等。记者昨天从南澳县获悉,当地近日已向有关部门申报了扶持渔民转产转业的八大项目,包括海产品深加工,龙须菜、紫菜养殖,深水软体网箱养殖和鲍鱼养殖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当地渔民创造转产转业创造机会。另外当地已有19名转产转业渔民子女已被安排到省水产学校就读。

    据汕头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科有关负责人介绍,大多数渔民的转业转产都受到自身知识技能的限制。他们大多世代靠捕鱼为生,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其他工作技能,为此,汕头市有关部门准备建立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在渔业重点乡镇、中心渔港设立培训点,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对转产转业劳力进行技术培训。

    目前汕头市已制订了《扶持渔民转产转业目标》,根据该规划,汕头将重点扶持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及船网修造等渔业产业项目,带动2650名渔民转产转业。政府部门还将划出一定海域,建立以安置转产转业的渔民为主的养殖基地,对经批准淘汰渔船的渔民优先安排养殖水域或优先承包权。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