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外埠鱼低价夹攻重庆 分走20亿的市场份额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7-29  
     夜10:00,虽已夜深,江北盘溪农贸市场里的气温依然没有半点降温的迹象,这里的人气同样高涨:小三轮、面包车、大卡车塞满了过道。人声鼎沸中,小贩们边数钱边吆喝:“鲢子,鲢子3块一斤,要不要?”买鱼的贩子则怀抱大筐奔向自己的货车。这样的水产品交易一般要到凌晨两三点钟才收场。

    交易才开始不到1个小时,从长寿拉鱼到这里来的李老板的“白鲢”已经出货三四百斤,“一年四季,就靠这段‘黄金时间’出货了。”他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因为到了10月,重庆的水产市场就是湖北、四川鱼的“天下”了

    “这段时间是我们本地鱼的黄金时期,到了10月份,可就是湖北鱼的天下了。”日前,重庆市东江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小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说。重庆市东江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由重庆市水产集团、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和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同组建,是我市最大的水产公司。说这话的时候,张小红隐隐地透露着忧虑。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水产市场上湖北地区的商品鱼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的主要竞争者。在巫山、秀山、黔江等地,其水产品90%都是从湖北而来。

    张小红说,目前我市市场上湖北鱼少的原因是,现在天气太热,运输过程中鱼的死亡率太高,所以现在湖北鱼还很少。等到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3、4月份,大量的湖北鱼会源源不断地运抵我市渝东地区,并进入主城市场。张小红说:“湖北鱼对重庆本市水产市场的冲击相当大。”竞争武器是低价

    虽然拥有众多江河湖泊,但自身的资源优势并没有给重庆水产行业带来绝对的竞争优势。目前,重庆水产行业的半壁江山由湖北、成都等地“牢牢掌控着”。

    如何加快我市水产行业发展,“收复失地”一直是相关部门关注的问题。今年6月,由市农业局组织周边10个区县(市)水产站,一共14人,赴湖北省考察学习,了解湖北省水产品市场行情。“压力很大。”市农业局水产处的工作人员这样形容此次考察后的感想。

    据悉,与重庆相比,湖北省水产品市场价格普遍偏低,运到重庆的水产品加上运输费,其市场价格与重庆本地水产品相比也颇有竞争优势。其中鲢鱼3元/公斤,草鱼5元/公斤,团头鲂9元/公斤。

    一个例子是:在梁平,“湖北白鲢”比“重庆白鲢”每公斤的市场价格低1.2—1.6元。湖北鱼的价格优势一目了然,这与湖北当地水资源丰富、养殖水域承包成本较低(平均不足300元/亩)、养殖技术水平较高等密切相关。有关专家称,一旦在建的“渝———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后,湖北等地低价格水产品更将大量涌入重庆市场。

    今年7月初,由重庆市农业局水产处和相关的专家在经过半年的调研后,一份“重庆市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形成了。

    这份长达49页的文稿开头,便有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表明我市水产品产量和产值大幅度增加的数据:“2004年,全市水产品贸易成交量达48万吨,比2000年的30万吨增长60%(其中海产品约8万吨,淡水产品40万吨)。2004年渔业总产值33.1亿元,比2000年的16.3亿万元增长103.6%。”然而,接下来文中的另一组数据看了让人有点“乐不起来”。

    报告同时显示:2004年本市水产品总产量仅23.9万吨,不足全市消费水产品的一半。

    市农业局的专家说:“这意味着尽管2004年我市渔业总产值提高了,但每年有近20个亿的市场被其他省市给瓜分走了!要知道,重庆是一个两江环绕、湖泊众多,盛产水产品的地方啊!”

    据了解,我市渔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较低,仅5.4%,增幅不大。但2004年渔业增加值达到12.4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达64元,渔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如果把每年“流失”的约20个亿留在重庆,预计农民可以增加约100元的收入。同时,渔业还可以拉动相关的运输业、休闲业等发展,增加从业机会。

    “我市水产行业发展不仅滞后全国,也是全市农业发展的一条短腿。”我市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每年这20个亿留在自己兜里呢?我们怎样才能争取到其中更多的份额呢?”据了解,这也是我市农业部门制定“重庆市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所在。发展水产业有地利

    重庆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对重庆淡水养鱼业的发展一直非常有信心:“重庆有两江的地理优势,而且重庆人本身对水产消费也特别钟爱,水产的发展非常有前景。”

    据了解,我市有各类水面300多万亩,市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汉水支流等,三峡水库建成后,重庆境内还将增加水面60多万亩。这样的情况对发展水产业十分有利。

    水产专家“重庆境内水生野生动物及鱼类资源也非常丰富,有鱼类7目19科180多种,除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长江鲟、白鲟,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大鲵、水獭等外,还有经济鱼类:南方大口鲶、长吻、鳜鱼、铜鱼、中华倒刺、白甲、岩原鲤、黄颡鱼、裂腹鱼、华鲮、乌鳢、长薄鳅、黄鳝、泥鳅等。”技术优势十分明显

    我市拥有的渔业科学技术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据了解,目前我市有渔业科技人员1600多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300多人。渔业专职执法人员343人,兼职执法人员500多人。县以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和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比较健全。有水产科研单位2个,教学单位1个。有在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3个,区县鱼种站(场)19个。市场缺口将近一半

    关于我市水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市农业局水产处曾做过全面的调研,调研发现,“2004年全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7.6公斤,比2000年的6.4公斤增长18.8%。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重庆以及四川对淡水产品的喜爱,预计到2010年,我市水产品需求量将达70万吨左右,其中淡水产品53万吨左右,而本市只能生产约30万吨淡水产品,淡水产品缺口在23万吨以上。因此,我市渔业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大的。”

    “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市农业局水产处负责人说,在未来的5年我市将利用各地的区域经济条件,建设都市高效、休闲、观光渔业区,渝西高产、优质渔业区,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区和武陵山区特色生态渔业经济区。

    重庆曾经被喻为西部水产行业的启动基地,但拥有人才优势和悠久水产业发展历史的重庆却被别人甩在了后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重庆落后呢?采访中有关专家向记者道出了四大原因。生产成本比外地高

    “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重庆水产行业运行成本偏高,产品自然缺乏竞争力。”梁平水产站站长成世清对记者说。

    “生产成本、物流成本摊到单价上,就高多了。”成世清举例说,在成都承包一亩水塘养鱼,其承包费仅有400-500元,而在重庆一亩水塘的养鱼承包费则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此外,在重庆有关运费、土建成本比外地都要高。成世清说:“从重庆到万州来回一趟的运费就有100多元。在重庆修建一亩池塘的土建成本一般要5000-7000元,高的上万元,而在湖北只需要2000多元。”技术含量低影响质量

    采访中,我市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到养鱼户家中实地调研时发现,农民养鱼的池塘一般水深只有1米,有的甚至还不到1米,而池塘养鱼要求水深一般要在2米左右。很多养殖户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节约成本,还有的则是根本不懂科学。“可见技术推广和科学的普及工作还没有根本到位。”这位专家说。投入不足制约发展

    “渔业投入少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位业内人士有些无奈地说。水产行业没有纳入全市“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在政策倾斜、资金扶持、项目审批等方面未能得到惠及。

    根据十五规划项目,我市水产行业生产性投入最保守应该在5亿元左右,其中中央投入1亿元左右,市级及各区县财政性投入1亿元左右,其它投入3亿元左右。但实际上十五期间中央投入我市的这方面资金仅为2500万元左右,市县两级财政直接性投入也只有5000万元左右,仅占应投入的1/3。由于不能保障正常的装备设施、仪器设备和工作经费,致使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推广等方面都难以到位。投入的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导致了渔业基础薄弱的现状。行业体系亟待完善

    相关专家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真正完善的渔业服务体系。

    重庆市内各地渔业生产比较零星分散,未能形成大范围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水产业的产业集群化效应非常缺乏。

    此外,渔业病害监测体系、渔业环境检测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信息体系、渔业船舶检验体系、渔业船舶安全体系等都尚未建立,导致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效能不高。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