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食品安全状况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提高食品安全度,如何加快构筑更安全有效的食品安全网的进程,尽最大可能将食品安全问题消灭于未然,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聚焦:
食品安全再拉警报:致癌物孔雀绿浸泡鲜鱼
具有高毒素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的"孔雀石绿"药品竟然被一些商贩用于水产品保鲜!
7月7日,农业部办公厅紧急下发《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的行为。
据媒体相关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6月5日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一种名为"孔雀石绿"的成分,有关方面将此事迅速通报给欧洲国家所有的食品安全机构,发出了继"苏丹红1号"之后的又一食品安全警报。国内媒体随即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河南、湖北等地的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贩运中,孔雀石绿仍在被普遍使用。
据报道,重庆市执法部门在某水产交易市场查获了600多只含有孔雀石绿的甲鱼。有些地区则在鳗鱼制品中也检出孔雀石绿。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新华向记者介绍,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又名碱性绿、严基块绿、孔雀绿,既是杀真菌剂,又是染料。一些养殖渔民在防治水霉病等病害中使用"孔雀石绿",个别运输商用"孔雀石绿"对运输水体消毒,以延长鱼类在长途贩运中的存活时间。科研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在鱼体内残留时间过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鉴于此,许多国家均将孔雀石绿列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物。我国于2002年5月也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但是,因为其价格便宜,而且其治疗水霉病等的功效明显,所以利益的驱动使得孔雀石绿并没有退出渔业市场。
2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
最近一段时间,食品安全风波此起彼伏。苏丹红一号事件、哈根达斯事件、雀巢奶粉事件、光明"回奶”事件……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触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
国内知名企业光明乳业,先是在长春,牛奶经销商擅自加帖了QS质量认证被曝光,其后在浙江、上海等地均发现了被提前标注生产日期的光明牛奶产品;而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也是火上浇油,雀巢同样产品的另一个批次碘超标奶粉在云南昆明被发现,超标问题甚至比浙江的批次更为严重;维他奶(上海)公司宣布召回使用过期椰浆的椰子味250毫升豆奶2448盒,可仅过了一天,又有媒体爆出维他奶故意使用水分超标大豆并涉及霉菌超标的霉变豆粉;在深圳,高档冰激凌品牌哈根达斯被爆出其蛋糕产品是在一套三居室内无卫生许可证的小作坊生产的,该公司已经承认该事实并向消费者公开致歉;在北京,140余种曾多次被下架的食品被驱逐出市场。
"用一句话来概括:形势比较严峻,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6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促进龙头食品企业健康发展高层研讨会"上,应邀出席研讨会的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副司长王步步说。
国务院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战略纲要课题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指出,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它还是国际经济贸易问题,甚至关系到农民增收和整个食品工业的发展前途。
全国人大代表、两院院士钟南山曾经表示着他的忧虑:"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钟南山说,广州很多疾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都和食品安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现在广州的肠癌、妇女宫颈癌、卵巢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这些和农药、添加剂、防腐剂和催生剂的过量使用都有很大的关系。
而7月18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发布的今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10大流行语中, "食品安全"也入选其中。这是我国第六次发布流行语,由于今年上半年安全类问题较为突出,特设了安全类流行语专题,而"苏丹红"则高居此类流行语的榜首。
3调查:
公众期盼更加安全的消费环境
沈阳市一家农贸市场水产大厅。7月21日上午,在转过数家档口后,市民王女士精心挑选了3条鲫鱼放在了塑料袋中。"以前买鱼可没像现在这样细心,最近听说了孔雀石绿事件,买鱼时就多加注意了。"
在沈阳市太原街附近一家大超市,张小姐精心选购着鱿鱼干。张小姐对记者讲:"这段时间到超市去买食品的时候,也不仅像以前那样光看生产日期、保质期,也会注意到配料、产地等更具体的内容。"
但是,作为农副产品消费终端的普通市民,王女士、张小姐也表现了自己的忧虑,她们无法左右自己的选择,她们无法从摆放在超市或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中,得知哪些是没有被污染和被改变的,哪些会对她们的健康有所损害。她们只能相信自己挑选的食品是好的。
雀巢碘超标、光明加工回奶再销售、苏丹红事件……今年以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已经冲击着人们的消费及投资信任。据搜狐网和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公布的最新消费安全调查显示:有超过9成的消费者将因为产品安全危机事件而改变消费习惯。
调查显示,在经历了过多的产品安全危机事件以后,仅仅只有6%的消费者表示"不会改变消费习惯",7成消费者"今后不知道该吃什么"。更严重的是接近6成的公众认为,被曝光的公众事件仅仅是"冰山一角";68%的消费者对当前的消费环境没有安全感。
调查发现,一些知名品牌在遭到曝光后,就连一些"老客户"也改变了多年的消费习惯。有6成多消费者表示不会再喝雀巢奶粉;9成多消费者不愿再买光明产品,这其中有4成多消费者是光明的"老客户"。有40%的消费者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对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而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4分析:
不安全食品来自哪儿?
有关专家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加工企业偷工减料,掺假,滥用添加剂。第二,制品污染严重。食品污染可以分成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目前最严重的可能是化学性污染。 第三,新技术不断带来新的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来自化工、生物等生产技术领域,以此生产出来的食品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影响,需要很长的认识过程。第四,食品标识滥用问题日益突出。如用虚夸的方法展示食品本身不具有的功能和成分。总体而言,产生或者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涉及诸多因素,不是简单的哪个方面形成的。
针对有些食品不合格的现象,国家质检总局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第一,绝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的,根本不具备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条件,所以也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第二,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检验能力,原材料进厂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把关;第三,企业管理混乱。大量的作坊式企业根本没有什么管理,一些企业属于无证生产,生产人员素质低,没有培训,更没有考核,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第四,一些企业见利忘义,过量使用增白剂、防腐剂、色素,甚至用冰醋酸勾现兑酿造醋,用工业食盐生产假冒伪劣食用油。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认为,应积极、正确、客观看待食品企业出现的问题。可以说,中国食品行业的主流是好的,对于出现的那些问题,应认清不同情况和不同性质区别对待。区分不同性质和程度分别对待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而且从最终效果上也会实现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和社会的多赢。仔细分析近两年来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阜阳劣质奶粉"、"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制假、贩假把劣质奶粉卖给儿童,用工业原料"苏丹红"当作食品添加剂毒害消费者,这一类问题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对此类犯罪行为要给予充分的揭露,必须全社会共讨之,依法严惩,决不姑息!二是受假冒产品株连的优质产品事件。如龙口粉丝事件、"三鹿"奶粉受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和假冒产品株连并造成重大损失事件。对于这一类问题,应严厉打击危害食品企业健康发展的违规、违法行为,同时也要坚决维护无不良记录企业的合法权益,向全社会还受牵连企业以公道和清白。三是有的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须完善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或需尽快消除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对于这类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一方面,作为企业应有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公众和消费者做出解释和说明,提出解决问题和改进的办法。这样,既能得到消费者的理解,又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最终也维护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以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看待这类问题:在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同时,不宜对事件过度渲染,由有关部门帮助企业整改或由企业自身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等,是完全可以解决问题的。
5专家把脉食品安全
5-1立法、执法与监督三者独立高效运行
食品安全无疑是个综合概念,它要在食品来源、生产、制造至最后被人摄取的一切阶段中,防止各种"食源性疾病"。这是一项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机构设置、强化或调整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及日益增长的消费潜力,成为国内外食品企业的"致命诱惑"。面对巨大的商机,一些企业铤而走险,违法经营。被媒体大量曝光的"问题食品"以及其他食品卫生安全案例,折射出不法生产者、经营者见利忘义、图财害命的丑恶嘴脸,也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和问题。
李新华讲到了国外有些国家的保障食品安全做法。国外有些国家的食品企业如果出了安全问题损失是相当巨大的,不但要召回所有问题食品,追究一切责任,还要对消费者进行一定赔偿,有的企业会为此倾家荡产,甚至关门倒闭。
李新华认为,我国确保食品安全首要的是立法,政府要将立法、执法与监督三者独立并高效地运行。借鉴欧盟的经验,我国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建设应该包含三个体系。第一个体系是法规体系。第二个是管理体系。第三个就是科技支撑体系。
如何提高食品的安全度,卫生部门有关专家提出,食品安全事件的责任问题需要明确。要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角形的结构,企业应该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目前,我国对触犯食品安全的企业的处罚力度还比较低,很多企业都抱有侥幸心理,食品企业的信誉建设存在问题。我国食品企业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意识,要加强管理,加强诚信建设,第一责任主体的意识就需要加强。同时,在法律责任的设计方面,虽然不能像美国那样一罚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但现在行政主管部门、司法部门处罚的力度和消费者直接维权的力度确实是比较低,一些企业觉得无所谓,与其非法获利相比不值一提。
5-2食品安全,让标准说话
采访中,有关专家认为,造成目前国内食品监管被动的原因,首先是技术上的问题。一方面,食品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相应标准的制定或修改并没有跟上。以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为例,很多食品如果按照国家标准项目去监测已远远不能评价其质量或检出其中有毒有害物质。
有些鉴别方法虽然能够识别或判断食品的真伪优劣,但却因不是国家标准而缺少法律依据,例如检出某些食品中存在毒有害物质,但监督人员在办案时却无法依据检测结果实施行政处罚。现行食品标准的交叉、重复和矛盾也同样为监督执法工作带来不小困扰。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约有2500多种食品添加剂,其中有400多种属于"老标准",急需修订,还有200~300种没有标准,或者有生产标准,但没有实验室检测标准。因此,及时制定、修订和改进食品安全标准刻不容缓。
5-3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其他力量的参与
如何提高食品的安全度,食品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孙树侠提出了一个迥异于他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推进食品产业工业化的前提下,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民间的力量。"
孙树侠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对监管方面存在的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抽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要对目前尚无人管理的"盲区"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哪个部门负责哪些尚无人监管的盲区"。孙树侠还强调,我国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要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之下设置食品安全标准或食品法典委员会,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并要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保持沟通。
孙树侠认为,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其他力量的参与,"群策群力,才能解决问题"。
孙树侠强调,"要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她说,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因此不妨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食品安全机构联合监管制度,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网,在县市、省区和全国全面监督食品的生产和流通。
由于中国尚缺乏完整的由上到下独立的垂直监管系统,只有质检总局的商检系统属于垂直管理,其余的均为分级管理,各级监管机构的组织和任命由本级政府决定。鉴于这种现状,孙树侠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由各级政府负责所辖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
孙树侠同时强调,中央和地方在食品安全标准上要"保持良好的协调"。
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孙树侠对此有着独到的看法,她认为,企业才应该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角"。而各种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优势"和消协的"监督作用",也为孙树侠所看好。关键的是我们要从生产、流通、消费诸多环节把关,建立一个"田头到餐桌"的完整的食品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