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畜牧业动态 » 正文

海水养殖毁家园,农民之过还是政府无为?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7-22  

  海水养殖业曾经在海南沿海繁荣一时,尤其是在海南岛东南部拥有全国最大的对虾种苗繁育基地,国家863计划对虾种苗高科技项目在这里落户,更加使得这一地区名声大噪。但是,繁荣过后,过度开发的恶果逐渐显现,植物枯死、海水倒灌、水井咸涩、耕地碱化、健康恶化……这一地区的农民陷入生存恐慌。当地政府认为这是农民“自作自受”,然而,农民却把这一后果与政府长期以来疏于管理,甚至不作为联系起来。

  家园遭毁害 农民陷困境

  海水养殖业对海洋及其附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台湾曾经是重灾区。由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无序、过度开发,当地海洋环境恶化,海水养殖业遭受重创,有人用“自生自灭”来形容台湾当时的惨境。而今被美誉为“健康岛”的海南,同样的悲剧正在上演,对于海南沿海的不少农民而言,他们的生活、生产都在承受着毁灭性的打击。

  海南岛有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海蓝沙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且拥有独特的热带海洋水产品养殖环境,令日本、台湾及内地的资金不断投向这里。其中,高位池养虾因为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大范围推广。

  所谓高位虾池养殖,就是在海边挖口池塘,将海水引灌过来养虾。海口市琼山东寨港的一位养虾大户透露,在高位池养虾效益极好的时期里,一亩虾池场3个月一造的产量可达500公斤以上,少说也能纯赚2万元。2004年,高位虾池面积由1999年的1万多亩猛增至2004年的9万多亩。用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一位官员的话来说,就是“哪个市县有海岸线,哪里就有虾塘。”

  “这些养虾者实际上是在赚环境的钱。”海口市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无奈地说。在海口新埠岛,凡在虾池附近的海岸线,都是海水浑浊、淤泥积聚、鱼类锐减。一位在海边捕鱼的村民说,以前每天抓的鱼随便都可以卖到 50元甚至100 元,现在鱼少了,每天捕的鱼连10块钱都卖不到了。

  依傍着举世闻名的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的琼海玉带滩一带,从1998年到2004年,共有700亩左右用于抵御风暴的海防林地变成虾塘。一位用“失去生命保障”来形容此事的博鳌镇东海村村民介绍,他们村的十间房屋1998年曾遭到龙卷风的破坏。

  在养虾污染重灾区文昌市,遭受的自然报复更加触目惊心:文昌东郊镇豹山村所有淡水井被咸化,村里的耕地盐碱化,周遭的植物奄奄一息,无水可用的村民每天都得到1公里外的邻村求水度日;文昌福罗村不但水井变咸,连该村一处供水塔的不锈钢外表都被咸水锈蚀,地面积染着厚厚一层铜褐色的渍垢。文昌市卫生防疫站对村里的一口水井的取样检测后评价:水样检测项目“总硬度”、“氯化物”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未经处理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记者在虾塘密布的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湾,看到了遭受严重污染的“宝溪河”。这条约8公里长的河流沿岸布满了200多家虾塘和对虾育苗场,它们挤占河道,长年累月地向“宝溪河”排放污水和泥沙,致使河床日益升高,出海口被堵,“宝溪河”变成死水一潭。岸边几十株椰树咸死。今年72岁的宝溪村村民庄耿良说,他小时候经常在这条河里捕鱼虾、游泳,现在看到这条“变色河”就想绕道走。早晨时污水的颜色象是淘米水,中午时水色深如酱油,难闻的恶臭让人作呕。村民庄光炳说,不仅生命力顽强的椰树被污水咸死,就连号称“海岸卫士”的红树林也难以存活。

  养虾业“自生自灭”,农民“自作自受”?

  从冯家湾到椰林湾的公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对虾育苗场招牌处处可见,椰林掩映下,星罗棋布的虾苗场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虾苗谷”。 自1987年建成第一家虾苗场以来,至2004年这里已拥有对虾育苗场40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对虾种苗繁育基地,国家863计划对虾种苗高科技项目便在此落户。

  养虾污染的恶性循环难以破解,加之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虾池病害多、种苗质量低等原因,虾价由原来每公斤七八十元减至十几元甚至更低,虾苗的价格也一路惨淡。记者走访“虾苗谷”时,虾苗场关门、歇业的景象随处可见,往日的热火朝天荡然无存。许多亏损的养虾户都感到无望,也无钱改造排污设施,守着一个个空虾池象是困在死胡同。

  “虾苗谷”的困境是海南养虾业的一个负面缩影,用“自生自灭”来形容也不为过。专家指出,养虾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已经给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解决不好的话农民集体背井离乡也不是笑谈。

  会文镇冯家村的长辈龙田东忧心忡忡地说,虾场生产暂时停顿虽然犯愁,更要命的还是淡水枯竭。现在当地百姓的重要水源“宝溪河”被严重污染,沿岸100多亩耕地不能耕种任何作物,3000多口人的饮水井咸化不能饮用,等到养虾业无可救药了他们该怎么办?他为此事向文昌市有关部门多次上访,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

  7月6日,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政府镇长符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宝溪河”污染是农民盲目、无序养虾造成的,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处理。近年来,政府已经投入4万多元治理“宝溪河”污染问题,不过效果不明显。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污染控制处副处长王茀跃说,正常情况下,建池养虾需要土地、林业、海洋与渔业以及环保等部门的审批。但海南的虾塘大部份未经过批准,也就是说属于非法经营。而且农民缺乏环保意识,随意毁林、直接排污等现象数不胜数,以至于现在出现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的局面,这都是农民一手造成的。

  然而,农民却不同意“自作自受”的说法。祥兴育苗场经营者庄耿椿向记者展示了他近年来向政府有关部门缴纳各种税费的发票和收据。除了“农业特产税”、“建安税”以及“个体工商管理费”等当地税务、工商、财政等部门收取的税费外,还有其他政府部门的收费项目。如文昌市海洋与渔业局征收的“虾苗生产管理费”200元和“虾苗生产管理许可证”“办证工本费”100元、文昌市林业局以对虾育苗场烧柴火为由收取每吨10元的“林业保护建设费”和每吨6元的“育林基金”等……许多农民认为,既然政府收了钱,就应该管理,管理不好造成污染环境,政府有关部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农民反映强烈 治污问题为何久拖不决?

  记者在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湾采访时,许多农民认为,造成如今毁害家园的局面,是长期以来政府行政不作为带来的后果。对此,政府部门也各有“苦衷”。据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环境监督管理处副处长彭绍兵透露,该厅早于2000年就准备下发关于规范海水养殖业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市县对不符合规划,没有环保措施的养殖户进行整改。但由于其他部门认为海南的海水养殖业潜力非凡不该打击,而使该通知“胎死腹中”。

  而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环保处副处长余晓军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海水养殖污染不归他们管,应由当地环保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彭绍兵说,环保部门至今也没在全省范围对海水养殖业收取排污费,管理也基本无从下手。

  解决海南养虾污染,重头戏之一就是治理容纳“虾苗谷”污水的“宝溪河”污染。龙田东等农民2年前就多次向文昌市及海南省有关部门反映过,但是至今仍悬而未决。尽管事情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但当记者日前向文昌市环保部门了解冯家湾的污染情况时,有关负责人竟称不了解,而且检测数据也是几年前的。

  冯家湾污染事件的上访群众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并没有真正想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但是,会文镇镇长符力却认为,不是政府不想解决,而是群众不支持。例如,他认为解决“宝溪河”污染,关键是打开被下游育苗场经营者堵死的排洪沟,排干淤积于河道内的污水,再引淡水冲刷,这样多少会缓解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可是冯家湾一些虾苗经营者对此持反对意见。

  冯家湾虾苗场经营者曾传孔等人认为,政府“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妥当。打开排洪沟排污,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地处下游的40多户育苗场。琼丰育苗场经营者张运槐说,排洪口是用来排水的,不是用来排污的。他说,他们同意政府打开排洪口,但前提是保证上游的30多家虾塘今后不再向“宝溪河”排污水。

  近日,文昌市政府办副秘书长符史群以政府办的名义牵头各部门组成工作组,到现场研究解决冯家湾一带的污染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后,他表示,不是政府不管,而是没法管,群众不理解,不配合,工作很难开展。他告诉记者,打开排洪口的方案2年前就准备实施,但由于当时育苗场经营者的强烈反对,只好作罢。不过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打开排洪口,因为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他还认为,彻底解决污染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农民不再用海水养虾,转向淡水养殖业。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