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宣传贯彻。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比较重视水产养殖标准制订工作,经费能及时到位,工作人员也认真落实,标准能及时发布,但标准宣贯虎头蛇尾,形式主义严重。宣传、培训面不广,宣贯工作没有连续性,受训养殖户和企业主自觉贯标积极性不高。
2、重园区硬件(道路、电网、绿化等)建设,轻日常管理工作。
3、重定时、定点抽检、送检,轻随机突击抽检。
4、重标准化养殖生产环节的政策性补助,轻水产品加工和营销环节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渔业产业链发育不良,一条长腿,一条短腿,产业无法持续健康发展。
5、重成功经验交流,轻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缺乏真正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良策,为推广而推广,为示范而示范,华而不实的多,应付上级检查的多,作秀色彩浓厚,名不符实。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协调统一的监管执行机制,遇到事情互相扯皮,“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管理割裂。流通环节的工商、贸易、卫生等部门和生产环节的农业、质监、环保等部门往往分属不同的行政领导分管,各定各的调、各弹各的琴,做事从部门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人民群众(消费者和养殖户、企业)利益出发,对质量差的劣质产品缺乏判别的量化指标和相应的惩罚措施。严重缺乏全面协调、持续、长效管理的机制,给了劣质产品可乘之机。
2、鲜活上市的养殖水产品市场准人门槛太低,监管不严,质量好坏无人给予定论,往往不分质量好差一个价,真正的随行就市,对劣质产品生产者和违规用药者处罚不当,甚至根本就没有处罚措施,即奖优罚劣的管理杠杆机制缺失,导致多数企业和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渔业行业中介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人、有技术但苦于工作经费不足,工作热情虽高,却有劲使不上。
4、采标、贯标的主体—养殖场、育苗场、饲料厂和养殖户的采标、贯标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大多数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公德意识和危机意识薄弱;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众心理、随大流心理大有市场,等待观望,埋怨发牢骚,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激情和打造优质品牌的信心。
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切实重视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渔技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专业人才优势。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扶持渔业行业中介组织。
二、由渔(农)业部门和质监部门联手,以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为依托,以“渔业中介组织十农户+饲料厂”的合作模式为载体,严格有效地开展渔业投入品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l、严把种苗检疫关。水产种苗生产企业必须持《种苗生产许可证》生产,对出场种苗必须出具管理部门的检疫合格证。及时将劣质种苗、带病苗的出售者进行公布、曝光,毫不手软,不搞地方保护主义,真正体现“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让劣质、带病种苗无立锥之地,保护广大养殖生产者的切身利益。
2、严格监管饲料及添加剂生产。质监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生产和销售的饲料及添加剂进行严格的抽查,并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行动,一经查到劣质饲料及违禁添加剂,立即进行处罚,限期整改。从严管理,绝不姑息。
3、严格渔药监管,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行政管理理念,不要某个违禁药品甲地禁乙地不禁,造成“有机可乘”的漏洞,要经常开展全国性的统一执法大行动,形成合力,让违法、违规者轻者停业整顿,重者倾家荡产,维护法律的尊严。同时要大力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养殖理念,走“环境友好,效益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大力扶持贸、工、渔一体化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努力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满足老百姓对品牌水产品的需求,也解决部分养殖水产品的卖难问题。
实践证明,必须发展一批高科技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把加工营销这个龙头舞起来,渔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政府要花大力气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将基地养殖户和龙头企业推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养殖和加工经营,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水产品品牌,彻底告别水产品的“产品时代”,快速进人“品牌时代”,以利于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标准化养殖的普及,从根本上解决整个水产养殖业的诸多不安全隐患和分散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品牌要想畅销、高效,就必须有过硬的质量,这样才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水产养殖业除了要改善外部养殖环境、开展标准化养殖、强化投人品管理、减少药物残留和自身污染外,更应树立起自身的品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