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疫情通报 » 正文

卫生部:包虫病和黑热病在我国西部地区流行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5-18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副司长郝阳16日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包虫病和黑热病感染严重,寄生虫病已成为许多农牧民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卫生部于2001年6月至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其中在内蒙古、吉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2个省(区)开展了包虫病调查,同时采用B超和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表明,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为12.04%,B超检查包虫病患病率为1.08%,以此推算全国包虫病病人约为38万人,病例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甘肃等省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包虫病分囊型和泡型两种,其中被称为“第二癌症”的泡型包虫病病例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病死率达51/10000。

    另外,这次还在新疆、甘肃、四川、山西、贵州、内蒙古等6个省(区)进行了黑热病患病率调查,共调查了16295人,发现的96例病人中,新疆、四川和甘肃分别为85例、6例和5例。

    郝阳说:“寄生虫病已成为许多农牧民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治病会给农牧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治疗一例包虫病的平均费用高达2700多元;另一方面患病还会导致大量劳动力丧失。

    郝阳表示,针对包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在西部地区感染率较高的现状,卫生部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实施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在开展送医、送药、送知识下乡活动,减轻农牧民患者的疾病负担的同时,还要逐步压缩流行范围,防止因人员流动和物质交流的频繁而造成寄生虫病的传播。(记者周婷玉)

    新闻背景:什么是包虫病?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等地较为严重。

    家犬及狐狸等野生动物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犬因食入病畜内脏而感染,病犬排出的虫卵又污染牧场、水源等自然环境及羊毛等畜产品。人与感染的家犬接触,或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等可能被感染;另外,许多人还会在放牧、剪毛、挤奶、皮毛加工等过程中接触虫卵后误食感染。

    我国包虫病有囊型和泡型两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棘球蚴可寄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同时影响多个器官。在肝脏可见肝区胀痛;在肺部可见呼吸急促、胸痛等刺激症状;在脑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一系列症状;在骨骼可破坏骨质,易造成骨折。

    泡球蚴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肝脏,但可以通过浸润扩散、血行扩散和淋巴转移等方式累及肺、脑等器官。它就像恶性肿瘤,对组织破坏严重,因此有“寄生虫肿瘤”和“第二癌症” 之称。

    手术是包虫病的首选治疗方法,阿苯达唑、吡喹酮和甲苯达唑等药物对于早期体积较小的包虫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新闻背景:什么是黑热病?

    黑热病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内脏组织的巨噬细胞中引起的一种疾病。

    全球51个国家有黑热病的流行或散发,我国目前在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6省、自治区仍有新病例发生。

    白蛉是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白蛉刺叮黑热病患者或患病动物后,再叮健康者时就会传播利什曼原虫。犬也可以患黑热病,在我国西部广大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带,病犬与人黑热病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黑热病的主要症状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恐惧和失眠是黑热病早期的常见症状。婴幼儿除了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外,还会有夜啼、烦躁等现象;妇女患者早期常有月经过多或闭止等症状。

    发病晚期,病人大多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精神萎靡,头发稀少而无光泽,皮肤干燥,面色苍黄并有黑色素沉着。腹部常因肝脾肿大而突出,四肢显得更加瘦细。有时也可在皮肤上出现丘疹或结节等损害,儿童得病后发育受阻。

    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为五价葡萄糖酸锑钠。预防黑热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有:发现病犬后应随时捕杀,立即火化或深埋,以消灭主要传染源;查出病人应予以治愈,以减少传播;提倡使用蚊帐,纱门、纱窗防止白蛉侵袭;进入荒漠疫区的野外工作人员,夜间可在身体暴露部位涂擦驱避剂以减少白蛉叮咬。

    新闻背景:什么是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目前,肝吸虫病流行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广东、广西,香港、台湾以及东北三省较为严重。长江流域、黄淮流域及部分丘陵地区呈轻、中度流行。

    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经胆汁入小肠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在流行区,人们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是主要的感染方式,如吃生鱼片和鱼生粥,把鱼加工至半熟而食。另外,用同一块砧板处理生、熟食物,或饮用生水,也有可能感染本病。

    因一次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可导致急性肝吸虫病,其潜伏期一般为30天左右。急性患者起病急,首发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和腹泻,可伴胆道阻塞症状。3至4天后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7℃,继而可出现肝肿大,以左叶肿大为主。

    慢性患者一般起病隐匿,轻者有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症状,重者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症状。儿童还可出现为发育障碍,严重者可造成侏儒症。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疗效较好。

    新闻背景:什么是钩虫病?

    钩虫病是重要的土源性线虫病之一,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在我国除少数气候干燥、寒冷地区外,其他各省均有钩虫感染或流行,以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较严重。

    人们常因从事田间种菜、耕作等劳动活动时,脚或手部皮肤直接接触含有钩虫幼虫的泥土或农作物后感染,也可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

    钩虫病的一般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及消化道功能紊乱,严重的可引起心脏功能不全。儿童生长和发育障碍;孕妇感染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婴幼儿感染钩虫病常出现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柏油样、食欲减退,病死率较高。

    钩虫在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症状。如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严重的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成虫寄生在小肠壁上,不断更换部位吸血,伤口不断流血造成贫血,病人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及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使贫血不断加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