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禽及产品 » 正文

澳大利亚农民以农为业 乐在其中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5-18  
     澳大利亚农民以农为业 乐在其中

    澳大利亚有羊、牛、麦类、水稻、棉花、果蔬、园艺、林业、水产等各类规模不同的农场2万多个,其中95%以上为家庭式经营。许多农场主世世代代以农为业,乐在其中。

    抵达纳拉布里郡之后,在当地“牛官”大卫·卢埃林的引领下,记者驱车进入短角肉牛养殖区。澳大利亚的短角肉牛养殖主要分布在这一带。这里设有肉牛养殖协会,会员3000人,共养殖短角牛500万头。记者参观了位于沃拉镇附近的一个短角牛养殖场。农场的主人是约翰·曼奇和夫人利兹。

    利兹的母亲听说中国记者到女儿家的农场采访十分高兴,特地从自己的农场赶来,还带来亲手制做的糕点。大家坐在明媚的阳光下,一边品尝咖啡和糕点,一边听曼奇介绍他的农场和短角牛。曼奇夫妇经营的种牛场面积11000英亩,由曼奇的祖父于1926年建立,1947年开始养殖短角牛。曼奇是农场的第三代主人,目前养牛2500头。短角牛是澳大利亚的良种肉牛,耐干旱、耐炎热、肉质鲜美,而且生长快,养殖20个月,每头可产肉400千克。

    “哞”,“哞”,正当曼奇讲到情绪高涨时,牛栏里传来阵阵牛叫声。曼奇夫妇起身跨进牛栏。栏内都是2.5—4岁的公牛,有些淘气和冲动。曼奇和利兹拍拍这头牛,又拍拍那头牛,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他们喜欢自己的牛群和农场,他们说:“这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欢乐。”

    曼奇又走进另一侧的牛栏,赶出一头高大雄健的公牛。曼奇说,这头牛是为中国河南短角牛育种项目繁育的。据陪同采访的新南威尔士州基础产业部里分管中国事务的王月辉女士介绍,该州农业部与中国河南省于2004年签署了短角牛育种合作备忘录,准备在河南建立一个短角牛育种基地。项目正在谈判中,预计几个月之后完成。曼奇对这个项目怀有浓厚兴趣。他已经开始憧憬这一合作开发项目的美好前景,希望把最优秀的短角牛种推广到中国。

    参观了公牛栏之后,曼奇夫妇驱车领记者到几公里以外的母牛场。在这里,有1000头母牛,还有很多牛犊尾随着“牛妈妈”。牛犊象征着农场的繁荣和希望。放眼望去,大牛、小牛或三五成群,或数十头为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茫茫无边的草场上。

    告别了曼奇夫妇的种牛场,记者在驻地“奶牛官”安希·扬、“羊官”鲍勃·马庆特和“棉花官”安妮·约翰斯顿的引领下,先后采访了附近的一个奶牛场、一个绵羊农场和一个棉花农场。年龄40有余、脸色黑里透红、精神十分饱满的奶牛农场主陶特兄弟俩和绵羊农场主安德鲁·麦里南也都是继承祖上的产业。记者问他们有没有想过放弃农场,到城里安家谋职。他们都说,离不开那些牛群和羊只,舍不得美好的田园生活。

    棉花农场主迈克·罗庚夫妇热情欢迎记者参观和采访。他们不但精于棉花的种植和加工,也十分熟悉和关心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行情。澳大利亚94%的棉花用于出口。2004年,全国产棉花160万包,25%出口中国。今年,澳大利亚棉花产量估计将达到260万包。罗庚夫妇的1500公顷棉花也丰收在望。记者见到,一望无垠的棉田里,密密麻麻的棉株上挂满了棉桃。靠近根部枝条上的棉桃已经成熟,吐出洁白的棉絮。罗庚说,过去实行人工采收,成熟一批采收一批,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现在改用机械采收。待2/3的棉桃成熟后,就对棉田喷洒脱叶剂,去除多余的叶子并促使顶部棉桃吐絮。这时,将由采棉机一次完成采收任务。

    从棉田回到农场的停车场,记者被各式农机所吸引,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播种机、抽水机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停在一旁约有房屋大小的一台机器。这台机器显得与众不同,上下洁净如新,似乎从来不曾投入使用。罗庚介绍说,那是一台能够在卫星导航系统控制下,自动完成田间喷药、施肥、播种等多项功能的新式农机。罗庚说,这台机器每次喷洒完农药、化肥后,都要在田边的自动喷淋系统上将“身”上的农药或化肥冲洗干净才返回停车场,以防机器上附着的农药或化肥污染沿途的农田和庄稼。否则,不但会造成谷物农药含量超标,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会破坏沿途农田的土壤环境,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普通的棉农在进行商业化生产的同时,还不忘消费者的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的自觉意识和着眼未来的目光着实令人敬佩。

    人民日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