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禽及产品 » 正文

2004年山西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5-09  
     2004年山西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

    2004年,我省各地紧紧围绕建设畜牧强省目标,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重点,加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力度,大幅度增加畜牧业投入,克服了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严重影响,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扎实推进畜牧产业化和畜产品标准化、法制化进程,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畜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省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生猪生产发展势头强劲

    2004年以来,我省生猪市场需求旺盛,呈现量增价升的发展态势,全省各地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生猪优良品种的保护力度,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注意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全省生猪生产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省生猪饲养量达到1337.32万头,比上年增加103.48万头,增长8.4%,其中,生猪年末存栏达到600.72万头,比上年增加47.81万头,增长8.7%,能繁殖母猪达51.81万头,比上年增加5.36万头,增长11.5%,肉猪年内出栏达736.60万头,比上年增加55.67万头,增长8.2%。全省猪肉产量突破55万吨,达到55.57万吨,比上年增加4.13万吨,增长8.0%。

    2、养牛业发展态势良好

    2004年,各地把养牛业作为畜牧结构调整的重点,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养牛基地县的发展,加快肉牛加工企业发展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全省牛饲养量达到318.49万头,比上年增加16.66万头,增长5.5%。牛年末存栏数达到249.54万头,增加10.91万头,增长4.6%,占全省大牲畜存栏数的77.7%,提高1.8个百分点。出栏的肉牛达到68.95万头,比上年增加5.74万头,增长9.1%,牛肉产量达到95858吨,增加9277吨,增长10.7%。同时,随着各级政府扶持奶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市场效益的拉动,全省各地把发展奶业生产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增加资金投入,积极扶持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全省奶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牛奶产量创历史新高。全省良种及改良种乳牛存栏达到25.89万头,比上年增加4.47万头,增长20.9%,其中,能繁乳牛达到16.67万头,比上年增长19.7%,全省牛奶产量突破60万吨,达到61.15万吨,比上年增加7.91万吨,增长14.9%。

    3、养羊业持续稳定发展

    近年来,我省不断适应羊肉需求旺盛,价格上涨的客观形势,采取积极的扶持鼓励政策,进一步加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力度,全省养羊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2004年全省羊饲养量达到1831.76万只,比上年增加25万只,增长1.4%。年末羊存栏达到1186.92万只,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绵羊存栏达到706.10万只,比上年增加3.77万只,增长0.5%;山羊存栏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的加大,保护植被,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呈减少趋势。全省年内出栏肉羊达到644.84万只,比上年增加26.23万只,增长4.2%;羊肉产量达到94561吨,增加3503吨,增长3.9%。全省羊绒产量达到706吨,增长5.1%;羊毛产量达到10319吨,增长2.0%。

    4、禽饲养业保持旺盛发展势头

    2004年,我省各地克服禽流感对家禽业的不利影响,在重点发展现代化家禽养殖场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家禽饲养业的发展,制定保护政策措施,促进了家禽饲养业的稳定发展。全省家禽饲养量达到12490.49万只,比上年增加803.58万只,增长6.9%。年内家禽出栏达到4856.91万只,增加443.60万只,增长10.1%;年末家禽存栏达到7633.58万只,增加359.98万只,增长5.0%。全省禽肉产量达到66403吨,增加5936吨,增长9.8%;禽蛋产量520443吨,增加16955吨,增长3.4%。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7.86%上升到8.0%,上升0.14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畜牧业生产呈现新特点

    1、优势畜牧业生产区域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全省八大畜牧优势产业带建设扎实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布局不断优化,区域优势进一步显现。全省33个奶牛重点县牛奶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86.9%,39个肉牛重点县牛肉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61.8%,35个肉羊县羊肉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51.4%,34个生猪重点县猪肉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58.2%,19个禽蛋主产县禽蛋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45.2%。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奶牛、肉牛、羊存栏数分别占到全省的59%、28%和46%。肉牛优势产区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交城万通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出栏牛销售已从省内和华北地区,扩大到长江以南,进入上海市,并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成为供港澳地区活牛育肥场,每月定时向港澳供应活体肥牛,成为带动中部肉牛养殖的一个龙头企业。肉羊优势生产区的突出特点是饲养方式发生转变,养殖水平明显提高。以朔州市怀仁县、右玉县、平鲁区为主体的肥羔羊育肥生产基地,广泛推广舍饲圈养综合配套技术、补饲精料快速育肥等技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生猪优势产区发展势头强劲。晋城市是我省重点生猪生产主产区,提出了建设50万头优质生猪工程的目标,生猪生产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2004年该市生猪存栏达28.16 万头,比上年增长39.2 %。

    2、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开始启步,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省把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提到议式日程,目前,全省共建设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近100个,已制定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5个。长治市先后制定了“无公害鸡蛋标准化生产规程”、“无公害肉猪标准化生产规程”、“无公害肉驴标准化生产规程”。我省宏明养殖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的企业之一,今年又推出“崇康牌无公害猪肉”,在太原市新设了3个连锁销售店,目前无公害产品“崇康牌”猪肉销售网点已达到61个,成为全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

    3、规模养殖园区建设渐成气候,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2004年,全省各地掀起了畜牧园区、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的新高潮,适度规模饲养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快速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逐步推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集中连片建设、分户饲养的养殖园区800多个,其中肉牛、奶牛、肉羊养殖园区占到60%以上;养殖园区近200个,饲养畜禽近4000万头(只);牛、羊大牲畜舍饲半舍饲饲养规模达到750万头(只),带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临汾市已新建和续建养殖小区达30个,规范和完善了已建成的小区80个。朔州市已建设高标准养殖园区44个,各类养殖企业60多家,其中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园区11个,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230个,上百头的奶牛养殖专业村288个。太原市各类民营畜牧大户达到300余户,其中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22家,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4、畜牧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民营资本纷纷投资畜牧业,民营畜牧企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加工和销售两大产业化龙头迅猛发展。其特点是建设规模大、投资力度强、发展起点高。目前,全省民营畜牧企业达600多家,其中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50家,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300多家,总产值达96亿元。这些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而且还带动了各种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对接,提高了农民从事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效益。据统计,全省投资1000万元以上,可带动上千养殖农户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就达47个。大同夏进乳业公司总投资1.6亿元,日加工鲜奶300吨,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可带动农户养殖奶牛0.6万头,每年为每个农户增加纯收入4000元以上。广灵县围绕草地建设,成立“森江隆牧草发展有限公司”,年加工各种饲草4万吨,带动周边农村种植苜蓿6万亩。运城市在短短的两年内涌现出彦昂乳业、鹤雀楼乳业、丰润乳业和超人乳业四大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奶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牛奶产量成倍增加。

    三、畜牧业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04年全省畜牧业生产形势喜人,主要畜产品产量增加,养殖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影响全省畜牧业生产和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存在问题

    1、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畜禽良种、饲料和畜产品监测、畜牧科技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为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计划,省级每年向该区投资1亿元,分别由省计委、省财政厅各投资0.5亿元。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实施三年来,省级实际投资为1.457亿元,仅占计划的48%。由于资金没有完全落实,加之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调整,雁门关生态区的建设速度受到了一定影响。近三年,我省雁门关以外的其他87个县,每年的畜牧业生产投入只有200多万元,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省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效率不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是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薄弱,牛羊人工授精点少,良种牛羊存栏不足,至使全省品种改良进度缓慢,良种覆盖率低,主要表现在以牛羊为主的种畜场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种畜禽场规模小、供种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县改良工作仍然停留在点上,没有大面积推开。二是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全省2/3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存在办公用房陈旧破烂,医疗设备仪器简陋,人员年龄老化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3、饲料价格和草地建设依然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饲料消费是畜牧业最主要的成本支出,饲料粮价格的稳定有利于畜牧业节本增效。但是,2004年全省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涨幅较大,养殖成本增加。据统计,2004年全省玉米平均价格1.18元/公斤,同比上涨19%,豆粕3.11元/公斤,同比上涨32.6%。目前,全省大部分饲料加工企业亏损运转,为了实现扭亏,不得不提高饲料价格,猪鸡生产成本还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在草地建设上,存在着管理、规划不合理,如风沙源治理项目中一些县耕地面积和建设任务脱节,建设任务难以完成,欠帐较多;草畜不配套,种草不养畜,养畜不种草;草地权属不清,草地乱占滥用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植树造林和发展畜牧业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合理封山禁牧与合理轮放的关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二)发展建议

    1、积极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抓好优势畜产品区域发展。近几年来,各地按照把握市场导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畜禽结构趋于合理,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快实施优势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奶业、肉牛、肉羊、绒山羊和生猪优势区域建设。要根据本地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优先发展品种,走优质高效路子,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畜牧业主产区要以规模化、规范化养殖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技术推广进程,提高畜产品质量,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使其真正成为发挥本地优势、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2、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步伐,抓好养殖小区建设。根据各地在小区和养殖场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一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优势畜产品区域相结合,选择具备条件的进行优先扶持、重点扶持,逐步带动其它区域的发展;二是要加强示范性建设,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达到低投入,高产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同步发展;三是要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建设用地以及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四是要以养殖小区和养殖场为载体,加大对良种、防疫、无公害等各种技术的推广,为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提升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3、加强畜牧产业化经营,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我省畜产品加工比重低、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有效途径。目前,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达到720家,但从整体上来看,技术含量不高,带动能力较弱,效益偏低。各级畜牧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支持民营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肉食品、乳制品、饲草饲料等重点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关系,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开拓市场,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技术服务部门要积极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技术咨询、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发展水平。要积极引导和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对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抓好畜禽品种改良。要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畜禽良种工程规划,加强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建设。要优先支持优势畜产品区域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畜禽良繁体系的关键环节。一要抓好良种场的建设,搞好畜禽良种供应。坚持引进优良品种和利用地方优良品种相结合、选育和培育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提高供种能力、供种质量和供种水平。二要抓好杂交改良这个关键。以人工授精技术为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改良服务体系,确定一批重点乡、村、户,特别是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30个县,要大面积开展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的改良工作。三是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研究探索畜禽良种的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四是要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大对种畜禽场的规范管理,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取缔,依法打击伪劣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各地要积极研究和总结良种繁育推广方面好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开发利用机制,加快畜禽良种繁育的推广应用。

    5、加快草业发展步伐,抓好重大种草项目的实施。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和“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快草业发展。一是要实施好、完成好国家和省里安排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小冠花草种基地、雁门关生态区草地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要制定严格的工程实施方案,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保进度、保质量、保效益。二是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依据有关标准,搞好载畜量的测定工作,搞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积极争取耕地种草的补贴政策,扶持建设一批草业加工企业,逐步使草地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积极推进草地承包、草地保护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保护农民建设草地、开发草地、利用草地的积极性。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林业建设用地和畜牧业种草用地,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正确处理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关系。深入贯彻草原法,加大对草地的监督、保护和监测力度,开展草权证发放试点工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