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重庆市各级政府继续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小区建设、产业带动、科技兴牧等强力措施,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兔为主的草食家畜等商品型、外向型畜牧品种,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和饲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畜牧业生产呈现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对农民增收贡献增大的良好态势。
一、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生猪存出栏稳定增长,产量增大。2004年全市生猪价格持续攀升,调动了养猪场主(户)的生产积极性。到2004年底止,全市生猪存栏1640.75万头,比上年增长3.6%;全年出栏生猪1909.32万头,同比增长4.4%;猪肉产量达136.43万吨,较上年增长3.5%,均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2、克服“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家禽养殖业已恢复发展元气。尽管2004年的一季度,重庆家禽业发展因“禽流感”而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重庆不是疫区和政府措施得力,养禽户很快消除了疫情顾虑,家禽业也逐渐恢复了元气,特别是“公司+农户”的家禽业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家禽饲养业的发展,极大地弥补了“禽流感”给家禽业带来的损失,从而推动了全年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资料显示,到2004年末,全市家禽存栏已达10560.39万只,较上年增长34.6%,全年家禽出栏13737.37万只,较上年增长7.9%,禽蛋产量36.55万吨,同比增长3.4%。
3、畜牧业产品结构优化,草食性牲畜业快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膳食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牛羊兔肉凭借其高营养、低脂肪、绿色与环保成份高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调查表明,到2004年底,全市牛羊兔的存栏分别为170万头、365万头和996万只,较上年分别增长0.6%、56.6%和5.0%,而出栏分别为51.8万只、284.5万只和1220.9万只,分别较上年增长5.9%、20.6%和15.4%。全市2004年草食性动物的肉类产量达到1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4.8%,草食性动物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0%提高到6.6%。
4、畜牧业散养户减少,规模化生产势头强劲。
调查显示,2004年全市715万农民家庭中,有8.2%的农户没有养猪,相反,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达46021户,规模户出栏的猪肉总量占全市猪肉总量的10.3%,较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即仅占全市总农户数0.6%的规模大户向社会提供了一成以上的猪肉产量;此外,牛、羊、禽和兔的规模化养殖趋势也相当明显,其出栏量分别占总出栏量的7.4%、13.0%、23.4%和12.7%;成为2004年重庆畜牧业生产迅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5、畜牧业生产效益提高,对农民增收贡献增大
2004年,全国范围内的所有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激发了养殖户的生产热情,提高了农民饲养畜禽的经济效益。据调查,按2004年的畜产品价格水平(价格指数128.8)推算,农民养一头商品猪可获利150-200元,较上年的每头猪净收入50—80元增长2倍左右,而养一只鸡的净收入也比常年提高了1倍以上。另据18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为446.5元,较上年人均增加110.2元,增长32.8%,对农民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34.4%。
二、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价格因素成为推动农户养殖积极性高涨的重要原因。2004年以来,受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等多种因素影响,畜禽及其产品市场价格全面上扬,部分畜禽产品价格创历史新高。生猪市场承上年高价位继续上扬,活猪、猪肉价格分别由年初的7.0元/公斤、10元/公斤上涨至9.0元/公斤、14.0元/公斤左右,达到近年来历史最高价位;禽类价格在“禽流感”疫情解除后逐步升温,活鸡和鸡蛋市场平均价在“禽流感”发生和防治期间虽有大幅度下滑,但疫情过后出现多轮上涨,至年末已分别回升到13.0元/公斤和7.5元/公斤左右,同时,大宗畜产品价格的强劲上扬也带动了牛羊兔肉价格的上升。畜产品市场价格全面上扬,扭转了过去养殖效益徘徊不前的不利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养殖场(户)主扩大养殖的积极性。
2、“科技兴牧”作用显著,畜牧业双百万产业化工程有效推进。2004年,各级政府以“科技兴牧”为指导思想,重点推广畜禽品种改良和双百万工程建设,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已推广“洋二元”和PIC种猪7万头,优良种羊12万只,全年推广良种兔11万只。另一方面,狠抓基地建设,以规模养殖的形式促进双百万工程的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35个生猪和15个草食性牲畜优势片区。
3、畜禽防疫措施有力,“禽流感”疫情控制及时。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免疫标识制度和检疫出证程序,对动物集散地、交易场所、冷库、屠宰场、养殖规模小区等进行重点消毒,并成立动物防疫监督组,对全市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尤其是在“禽流感”疫情防治期间,专门成立了“禽流感”防治办公室,形成一套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村到户,各级领导分片包干,全市形成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疫情歼灭战,使“禽流感”疫情得到及时控制,疫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被降到最低限度。
三、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饲料和仔猪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使养殖业成本加大。据调查,2004年全市饲料、仔猪的市场平均价格分别为1.65元/公斤和182.86元/头,较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5.8%和63.3%。饲料及仔猪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畜牧业饲养成本增大。据测算,2004年平均每头生猪的成本与往年相比要高80—100元。养殖户因为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增加的成本所抵消。
2、养殖结构相对单一,三大经济区养殖特色不明显。重庆幅原辽阔,自然资源的差异悬殊,三大经济区都可以形成畜牧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但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从2004年的调查资料来看,本应该以生产牛奶为重点的都市发达经济圈畜牧业,仍然把猪禽的养殖作为了畜牧业生产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牛奶产量较上年下降6%;而应该以猪禽的规模化生产为主的渝西经济走廊,其规模大户的数量并不高,其猪禽出栏量占全市总出栏量的比重分别为10.2 %和26.8%,除禽比全市平均水平(23.4%)高3.4个百分点外,猪的水平还较全市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致使猪禽的优势发挥不突出,规模化生产得不到有效突破;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占有天然饲草丰富,玉米、红苕、洋玉等饲料用粮充裕的特点,是重点发展草食性牲畜、粮食型猪禽、特色珍稀动物的好地区,但也因受传统区域内农户养殖习惯影响,特色仍不突出。由此观之,目前全市畜牧业仍是“以生猪为主,家禽为辅”的二元养殖结构,市场竞争力不强。
3、集约化经营水平偏低,约束了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畜牧养殖仍以“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户庭院散养为主,规模养殖所占比例较少。尤其缺乏覆盖全市、经济实力强、知名度高的集约化养殖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供-销”一条龙式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远未形成。而以“千家万户”为主特征的庭院散养,因其规模小、档次低、管理粗放,不仅极易造成牧业资源浪费和养殖效益低下,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难以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