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省畜牧业生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为中心,克服“禽流感”和饲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影响,继续呈现持续稳定发展态势。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43万吨,禽蛋产量347.4万吨,奶类产量78.9万吨,其中牛奶产量74.5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5%、6.5%、50.0%和50.2%。
一、生猪、家禽市场活跃,产销两旺,发展势头强劲。
2004年我省猪肉价格持续在高价位运行,养猪效益明显增加。全年生猪市场活跃,产销两旺,价格逐月攀升,年末仔猪、活猪、猪肉全年平均价格分别为每13.19元/公斤、8.45元/公斤和13.44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80.7%、35.6%和36.3%,均达历史最高价位。尽管受农产品涨价影响,玉米、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2004年玉米均价1.20元/公斤,同比上涨13.2%,猪育肥混合饲料1.72元/公斤、豆粕3.04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15.4%和24.9%,生猪饲养成本每头同比增加130-160元左右。但由于生猪价格的全面大幅上涨,养猪效益仍然大大提高。据省畜牧局基点调查推算,全年平均猪粮比价达到7.04:1,远超过5.5:1的社会平均成本水平,商品猪纯收益每头在300元左右,比常年增加近两倍。
全省生猪出栏5189.00万头,猪肉产量412.3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0%和6.8%。全省年末生猪存栏4152.87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6.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68.20万头,同比增长8.0%,占猪群比重达到11.3%。近年来我省扶持和巩固生猪生产的各项基础建设和长期投入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生猪生产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年增强,生产后劲和潜力稳固增加,生猪大省和强省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年初时因“禽流感”受到重挫的家禽生产,随着扶持家禽业政策落实到位、日韩等国恢复熟食进口和国内市场消费的恢复,下半年家禽业逐步走出“禽流感”影响,家禽及其产品市场交易日趋活跃,价格迅速恢复,全年生产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家禽出栏62858.00万只,年末存栏57263.00万只,禽蛋产量347.40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0%、5.0%和6.5%,生产回归正常轨道。
二、牛羊生产保持稳定,乳牛养殖持续升温,奶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4年,我省畜牧业生产在社会各界及多家省直部门的广泛参与支持下,由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开发办、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共同直接参与,形成了“省联市、市联县、县联乡、乡包小区”的工作机制,紧抓畜产品优势区域开发,加大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和豫东平原奶牛养殖基地“一带一片”等优势区域的开发力度,着力培育优势区域内的畜牧强县、畜牧大县、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2004年全省种植青饲料面积比往年增长1倍多,种草养畜技术推广步伐加快,专业牧草种植也比往年增加。与此同时,我省继续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草食畜禽生产提供了新的契机。稳定的市场价格和消费需求,以及各地鼓励发展草食畜禽的扶持政策,使我省牛羊生产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2004年全省牛出栏672.38万头,羊出栏3952.3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4.6%;年末牛存栏1423.92万头,羊存栏3351.81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3.3%。
各地扶持奶业生产力度加大,成效显著。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重点项目全面启动,一批与外省名牌牛奶加工企业联建项目的建设速度加快,保证鲜奶出售畅通,大大提高了农民和饲养企业饲养奶牛的积极性。为加速奶牛的改良,省畜牧部门投入大量资金,从北京、上海等地引进良种奶牛冻精,每剂按20元直接补贴给奶牛饲养场户,农户每饲养1头产奶母牛年纯收益在3000-5000元之间,受此拉动我省奶牛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2004年全省乳牛年末存栏22.30万头,比上年增长35.5%,其中能繁母牛16.08万头,比上年增长46.4%;牛奶产量达到74.50万吨,比上年增长50.2%。奶类主产区郑州、南阳、洛阳、开封、新乡、商丘六市占全省奶类总产量的75%。区域优势明显,奶业生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培育成为我省农村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农户散养快速向适度规模饲养集中,畜牧业生产向优质优效阶段提升,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部分从事畜牧业经验与效益不佳的散养农户和小型养殖户,回归种植业生产。与此同时受上年粮食减收影响,农户手中存粮减少,市场玉米、饲料、仔猪等价格大幅上涨,一部分散养农户无力补栏;还有部分散养农户对“禽流感”和生猪疫病有后顾之忧不再饲养。生猪和家禽生产散养和初级小规模饲养被大量淘汰,在各地“抓千区,带万户,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带动下,快速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2004年新增各类养殖小区332个,年末全省各类养殖小区达到2733个,比上年增长13.9%。大中型养殖加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如合壁市依托大用、永达两个龙头企业,建成年出栏30万只的肉鸡场205个,形成了稳定的规模优势;信阳市华英集团“禽流感”疫情解除后,在国家和省扶持下投资9881万元实施了五期扩建工程,新增加工能力2000万只,带动3万农户养鸭致富。全省初步形成了加工基地型、养殖场带动型、“托牛所”型、村集体驱动型和农户联建型等模式,加快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猪、蛋鸡、肉鸡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了48%、62%和92%。我省畜牧业生产进入大面积向优质优效提升阶段。
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漯河双汇、汇通、信阳华英、郑州花花牛、鹤壁大用、永达、周口邦杰、长葛众品、商丘科迪等30家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基地建设、品牌培育、机制创新、市场开发、带动农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地区位优势凸现,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省份受土地和环境限制,畜牧业逐步退出农业生产主环节,畜产品主销区对主产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我省畜牧业生产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