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禽及产品 » 正文

安徽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4-30  
     安徽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

    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是我省畜牧业的宝贵财富,是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培育新优势的重要基础。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建立和完善地方良种繁育体系是确保畜牧业持续发展、营造安徽牧业新优势、推动牧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地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畜禽良种场,供种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2001年,全省肉类总产325万吨,蛋类112万吨,奶类5.5万吨,畜牧业产值2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5%。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市场对畜产品需求的增长和变化,原有畜禽良种的数量和质量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不够。为此,根据农业部《加强全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意见》,结合《安徽省畜牧业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种畜禽管理办法》及实施《牧业富民计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保护现状及进展

    (一)、基本情况

    安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为保护种质资源,实行标准化管理,1987年,由省农业厅制定、省标准计量局公布了《安徽省地方家畜家禽蜜蜂品种标准》,共19项。其中牛3项、猪6项、羊1项、鸡4项、鸭1项、鹅2项、驴1项、蜂1项。分别是:皖南黄牛、大别山黄牛、东流水牛;淮北灰驴;安徽白山羊;皖南花猪、皖南黑猪、圩猪、六白猪、淮南猪、皖北猪;皖南三黄鸡、天长三黄鸡、淮南麻黄鸡、淮北麻鸡;巢湖麻鸭;皖西白鹅、雁鹅;皖南中蜂。

    这19个品种中,初步已建保种场的有淮南猪、皖南花猪、圩猪、六白猪、淮南麻黄鸡、皖西白鹅、雁鹅、皖南中蜂等8个品种,其余11个品种仅采用划定保护区方法或处于自发状态。

    (二)进展情况

    为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我省成立了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下设品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省级地方重点保护目录,计11个品种;2002年出台了《安徽省种畜禽管理办法》这些措施促进了我省品种资源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办法》规定:省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区、保种群(场)、基因库和测定站,对本省重要的畜禽品种资源实行特别保护。保种群(场)内不得擅自进行任何形式的畜禽品种杂交;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畜禽品种资源进行普查、鉴定和监测,提出保护措施,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支付相应的补偿费用。此外,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保种、选育和利用工作,建立了数十个种质资源保护区、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是加快实施“皖西白鹅腾飞”工程。我省皖西地区将养鹅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完善的皖西白鹅保种场、扩繁场相配套的良繁体系、规模化商品鹅生产体系、饲料和肉、羽绒等产品加工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养鹅区域之一。二是优质淮南麻黄鸡选育工作成效显著。为利用好淮南麻黄鸡,省肉种鸡场与安徽农业大学精心合作,科学选育,培育出黄(麻)羽、青胫、生长速度快、肉质上乘、饲料报酬高的“江淮一号”麻黄鸡,并开始批量供种和组织商品土产。目前市场看好,计划3年内达到每年提供商品鸡苗1000万只。三是定远猪的开发利用上台阶。定远黑猪是华北型猪分布在淮南丘陵的肉脂兼用型地方类群,产仔多,风味好。经过十年努力,定远猪得到不断提纯选优,种群数量不断扩大,该项目荣获省级和国家级成果奖。同时对定远猪与外来猪进行了杂交选育,选定适合定远猪特点的组合,并进行一系列风味比较试验,其继续选育提高的潜力巨大。四是雁鹅保护场、区已经建成。雁鹅是中国灰色鹅品种的典型,是稀有的珍贵中型鹅种,生长快、肉嫩鲜秉,野味浓,商品价值高。经过省地县的共同努力,制定了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投入几十万元资金,现己建立500多只的优质雁鹅基础群。目前已具备有效保护的条件,下一步将进行大规模开发。五是黄山中蜂(中蜂)生产成气候。中华蜜蜂在皖南山区长期喂养,形成:—个地方类群一皖南中蜂,其具有耐低温、稳定、抗螨性强、适宜定场饲养。目前中蜂饲养量在1.2万群左右。保种场自1996年起已向全国各地提供优质黄山中蜂蜂王500多只,为全国蜜蜂改良起到了积极作用。六是育成优良的皖系粗毛型长毛兔。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的皖系粗毛型长毛兔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奖,成年兔剪毛年产量千克以上,粗毛率15—20%,近年来推广3万多只,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三)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对地方畜禽品种重视不够,认为外来品种见效快,地方品种直接效益、眼前效益不高等。对于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在培植优势产业;提高畜产品特色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因此,保护、开发、科研等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地方畜禽资源缺乏发展后劲,难以达到保护的目的,致使一些地方品种濒危。如雁鹅、皖南花猪、淮北麻鸡、圩猪、六白猪、天长三黄鸡等。  

    2、对地方品种的研究不深入,保护方法不科学。虽然对一些主要品种进行了生理生化的测定,但遗传标记测定、肉质测定等没有开展,评价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对其特征特性了解不多,对保护研究工作有畏难情绪。有些保护保种场保护力量薄弱,有些场用常规养殖办法对待原种保护扩群,选育技术线路不尽合理,方法不科学,家系混乱、血缘不清,造成资源流失。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立法滞后,执法不严,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只能重点扶持,对大多数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停留在自发状态,任由其自生自灭,近交系数加大,特性流失,乱杂交乱引种现象十分严重。

    4、开发利用不够。部分品种如皖西白鹅的产业化基础较好,但大多数品种开发利用不够,利用地方畜禽品种开发的传统加上产品,总量不大,牌子不响,许多地方畜禽品种的饲养和开发没有形成大的产业。

    二、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目的、意义

    首先,我国已经加入WT0,畜产品市场日益开放,竞争日趋激烈,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的竞争,是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的竞争,也是资源的竞争。而我省许多地方畜禽品种具有繁殖力高、抗病性强、成熟早、肉质好、风味独特等优良特性,更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在饲养环境、技术上更加适合我省省情。因此,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是培育我省畜牧业产业优势,提高畜产品国内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次,搞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是遗传育种水平和生物技术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保护人类社会的食物供给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们消费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许多地方品种具有独特遗传性状,是培育优质、高产、风味畜禽新品种的良好素材。搞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搞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建设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国内外市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加强种质研究,采取各种保护方法,强化保护措施,扶持地方良种生产企业,逐步建立地方品种保护区,完善地方良种育种、扩繁、推广体系,全面加强种畜禽监督管理,科学地合理进行开发利用,逐步形成适应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市场需要的地方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畜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二)、保护内容

    确定重点保护品种和重点保护性状,建立相应的保护场和保护区,制订保护目标、方法、制度,规定相应的责任。深入开展种质研究,建立主要畜禽种质资源原产地、活体、冷冻保存等不同方式的保护体系;建立种质资源动态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品种资源状况;培育大型育种公司和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加快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品种资源开发产业化。

    (三)、重点建设内容 

    省人民政府2002年3月1日起发布施行的《安徽省种畜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区、保种群(场)、基因库和测定站,对本省重要的畜禽品种资源实行特别保护。为此,根据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现状和当前生产市场实际,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l、分品种层次建设保护场、区。

    (1)、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

    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我省共有4个,是重点保护对象。我省将成立专家组织,定期指导,重点监控,同时继续争取多渠道投入。

    皖西白鹅:扩建六安原种鹅场良种繁育基地,设立与生产需求相适应的核心群,提纯复壮,重点保护羽色、体型、早期生长速度、羽绒产量和品质及适应性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群体近交系数控制在0.1以下。建立二级繁育场扩繁;开展专用品系育种工作,主攻繁殖性能的提高。有计划地开展商品鹅杂交繁育供种。

    雁鹅:扩建郎溪雁鹅原种鹅场,建立保护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类群,提高种群的纯度和生产性能,选组核心群。重点保护性状为羽色、体型,肉用性能和适应性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群体近交系数控制在0.1以下。进行血液血清型研究,比较杂交优势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和品种起源,研究精液冷冻保存技术,进行灰羽绒等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体系的研究。

    淮南猪:即国家级保护名录里的淮猪。在我省主要是定远猪、寿霍黑猪,具有耐粗饲、肉质好、性早熟、产仔多、母性强、抗逆性强等特点,是宝贵的优良地方品种。扩建定远、霍邱的淮猪种猪场,建立保护区,制定科学的保种方案,健全配种、防疫、性能测定等各项制度,增加家系、核心母猪群、基础母猪群数量。通过若干年的保种和选育,保持并提高风味、产仔多、耐粗饲等优良性状,适度提高猪的瘦肉率,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开展杂交利用,推广长白(大白)X淮二杂猪、杜X长(大)X淮三元杂交模式,使淮猪生产上新层次。

      中蜂(皖南中蜂):扩建黄山市徽州区种蜂场及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保护区,制定科学的保种方案,选组与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原种场核心群,提纯复壮,并采用中蜂人工授精技术,开展专用品系育种工作,重点主攻生产性能、抗病性能的提高,进行特种蜂蜜、中蜂巢蜜等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

    (2)、省级重点畜禽品种资源

    以我省19个地方品种中的安徽白山羊、皖南花猪、皖南黑猪、圩猪、六白猪、淮南麻黄鸡、皖南三黄鸡、巢湖麻鸭;大别山黄牛等9个为重点,逐步建设保种场,完善保护区,加大资金投入,逐年扶持,签订责任目标,确保群体扩大,性能提高,推进开发利用。

    (3)、其他省级畜禽品种资源。

    剩余的皖南黄牛、东流水牛、淮北灰驴、天长三黄鸡、淮北麻鸡、皖北猪等6个地方品种,以地方保护为主,省里扶持为辅。以设立保护区为主,探索新的保护机制。

    以上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区、保种场投资省级资金总需求6000万元。主要用于房舍改扩建、仪器设备购买、饲料投入、科研经费等。

    2、建设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监测中心。依托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公布、调整地方重点保护目录,对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进行跟踪调查,掌握资源变化动态信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根据种质研究进展,从遗传基础上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特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建设主要内容是仪器设备购置、计算机网络建设等。技术依托单位为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省畜禽品种改良站等。投资需求500万元。

      3.建设地方畜禽资源种质检测中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细胞等不同层次水平上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进行测定,分析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特性,确定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全面深入掌握各品种性状特征,为科学保种和开发提供依据。技术依托单位为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畜禽品种改良站、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投资需求1500万元。

      4、建设地方畜禽品种集中活体保种场、基因库。建设地方畜禽品种资源集中活体保种场。应用活体保种方法,集中保存我省皖南花猪、皖南黑猪、圩猪、六白猪、淮南猪、皖北猪等6个品种。建设内容为引种、栏舍改造,—购买设备等。进一步研究其他品种活体保种可行性。技术依托单位为安徽省合肥富安生物技术中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省畜禽品种改良站等。投资需求500万元。

      建设冻精、胚胎基因库。应用超低温生物冷冻技术,研究地方猪、牛、羊等家畜的冻精和胚胎技术,达到长期贮存品种资源的目的。建设内容为添置仪器设备,实验室改造、培训人员。技术依托单位为安徽省博大胚胎移植公司、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畜禽品种改良站等。投资需求300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落实责任。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意义重大但短期内主要是社会效益。各级政府应予高度重视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组织有关部门对保护场区建建设给予积极的配合、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要加强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在培植优势产业、提高畜产品特色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宣传,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为落实责任,省级主管部门与地方主管部门、保种单位及相关单位要签订地方品种资源保护 合同责任状,明确职责,确保保护目标的实现。

    (二)、增加投入,制定优惠政策。 要实现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目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安徽省种畜禽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确定具备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保护畜禽品种资源的任务,并支付相应的补偿费用。对于保种、育种研究、质量管理监测设施,保种畜禽场建设改造等基础性建设项目,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应按比例配套投入,给予政策性贷款等扶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进行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加大管理、执法力度。贯彻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安徽省种畜禽管理办法》,制定、公布保护品种目录和保护办法,并报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严禁畜禽品种资源保种群(场)内擅自进行任何形式的畜禽品种杂交。确因育种需要进行畜禽品种杂交的,需报经省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组织县市定期对畜禽品种资源进行普查、鉴定和监测,提出保护措施,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开展种畜禽生产许可审批,合理布局种畜禽场;开展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主要是实行畜禽良种登记和性能测定,推动良种质量的提高;对种畜禽销售市场进行监督,杜绝无证生产、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种畜禽行为,保障种畜禽市场的良好秩序;加强进出口种畜禽管理,防止畜禽品种资源的流失。

     (四)加强技术研究和保护效果监测,探索多种保护方法。成立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专家组织,专门对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审定保护方案,研究采用分子遗传标记等新的保护方法,解决技术难题。对保护品种计算近交系数、基因频率的变化和遗传漂移的情况,对保种效果实时监测,并根据情况作适当的调整。除活体保种外,逐步采用超低温生物冷冻技术,研究冻精和胚胎等保存技术。

    (五)加快开发利用,以开发促保护。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要加强新品种(系)的培育,实行畜禽品种、配套系审定,推进品种保护标准化,促进质量提高。加快研究推广配套系生产,研究杂交组合,在商品生产中推广配套系生产,改善畜产品品质,生产安全畜产品、风味特色畜产品创立品牌,开拓市场。根据市场的不同需要,加快新的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畜禽品种资源处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