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中华鳖遭遇濒危关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4-26  
     过去在饭桌上被视为珍馐佳肴的中华鳖,近年来因为人工养殖数量的剧增而身价大跌,落得与大鱼大肉为伍的境地。但可能谁也未曾料想,如今这些王八们要出口却还要过一道是否为濒危动物的关卡,令养殖户们叫苦连天。

    一道“濒危”关 急煞养鳖人

    非典过后,刚刚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国内甲鱼养殖户们,突然被一道人为设置的关卡“卡”住了出口:出口的养殖鳖只有获得国家濒危办核发的“非濒危”证明,国内的海关才能予以放行。

    日前,杭州萧山对外贸易经济有限公司在出口一批中华鳖时就遇到了麻烦。这家公司准备经上海海关将5万公斤人工养殖的中华鳖活体出口到日本时,却被上海海关告知须拿到国家濒危办核发的允许出口的批复才能出口。于是,国内的甲鱼养殖户们莫名其妙地要与国家濒危办联系,由国家濒危办核发非CITES(即非濒危物种)允许出口的证明书,而要拿到这张证明书更是需要辗转几个部门,少者历时一个多月,长的要几个月,最后还得交上一笔不小的费用,才能准予出口。

    杭州萧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目前出口量最大的中华鳖出口企业。公司总经理张建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养鳖业一直不景气,许多养殖户濒临破产,天福公司率先拓展了国际市场,将人工养殖的中华鳖出口到了韩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高一倍左右,而且比较稳定,日韩等国对我出口的中华鳖的品质也开始认同,因此出口量节节攀升。仅仅两年时间,全国中华鳖活体的年出口已经达到300吨,其中一半以上由天福公司出口,浙江省的许多养殖户从出口中看到了希望。

    据了解,随着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攻克了中华鳖人工繁殖与饲养的技术难关后,国内人工养殖中华鳖的势头越来越猛。据杭州市养鳖协会的统计,目前全国中华鳖的养殖量已经超过11亿只,大大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其中浙江省的养殖量超过了2亿只,相对于全省人均一年要吃掉5只才不积压。仅浙江一个省,围绕中华鳖养殖的产业链的年产值就超过50亿元。尽管国内市场中华鳖的价格一落千丈,但由于中华鳖的品质和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一接触国内出口的中华鳖后,非常认同。海外一些传统出口国家的活体鳖被迅速取代。然而,突如其来的“濒危”管理,却令众多国内养殖企业和农户措手不及。“眼看着正在拓展的国际市场被人家重新夺去,我们怎不心急如焚?”杭州市养鳖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

    开张“非濒”单 起码一个月

    普普通通的中华鳖出口为什么需要国家濒危办的证明呢?记者从浙江省林业局濒危办得到的解释是:最新的《进出口野生动植物商品名录》中有中华鳖这个物种,而属于这个名录的物种都需要国家濒危办的证明才能出口。据濒危办工作人员介绍,商品名录是由国家濒危办和国家海关总署共同签发的,既包括国际公约规定的物种,也包括我国自己规定的物种,每年都有调整。2000年8月国家林业局签发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中就有中华鳖这个物种,而这个“三有名录”中的物种是需要调整到《进出口野生动植物商品名录》中的,这样中华鳖出口就需要国家濒危办的证明了。而在此之前,中华鳖出口只要省濒危办开一张“非商品目录”证明即可,非常方便,也不需要收费。

    现在要开这样一张证明却是需要绕绕转转,闹得养殖户很心烦。记者从浙江省林业局濒危办了解到,要出口中华鳖首先需要到他们那里申请报批,然后以省林业局发文上报到国家濒危办,国家濒危办批复以后再寄回到省里,接下去还要报批的单位自己拿批文再去濒危办上海办事处开证明书,然后再到上海海关办理报关手续。这样一来光是批文来来回回寄就要十多天,如果再碰上非工作日或者有关部门工作效率差点,最起码得一个多月。中华鳖是活体出口,这么一个月耽误下来,往往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加上办理证明需要的手续费,这一切给中华鳖出口造就了巨大的障碍。“我们出口100吨活体,按贸易额的1%收费,光办理证明的手续费就要20万元以上。”天福公司总经理张建人说,“还要来回跑这么长时间,怎么和外国人做生意?”张建人介绍说,即便像美国这样对农副产品进口管理严格的国家,人工养殖的中华鳖只要出具一张人工养殖的证明就可以过关了。

    更令养殖企业头痛的是,按规定到濒危办申请报批也并不容易。最近,天福公司得到海关的指令后,到国家濒危办浙江办事处办手续,却被告之应去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办理。濒危办浙江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觉得龟鳖类属于水产,由渔业局来管比较妥帖点,其实到渔业局报批也是要走相类似的路线最后也是到国家濒危办的。

    各有各的苦 折腾何时了?

    对于中华鳖的“非濒”问题,浙江省海洋渔业局认为根本不应该受理这样的申请。这个局渔政渔监处尤永生副处长告诉记者,海洋渔业部门没有这样的文件规定说是中华鳖出口需要开证明,所以他们不会受理报批证明的。尤处长说,他们这边依据的是《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只有这个目录中有的水生物种他们才会要求证明,但目前中华鳖不属于这一类,尤处长认为中华鳖只是个常规物种,根本不需要证明,过去这么多年,中华鳖的养殖和生产本身就没有受到过限制,搞此类“非濒”证明完全是荒唐事。今年8月,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在考虑到天福公司的中华鳖如不及时出口就有可能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后,同意开具了一张从来没有开具过的出口的中华鳖“系常规水产养殖品种”的证明。

    对此,国家濒危办杭州办事处的同志也表示非常无奈,说他们只是按照上面的文件规定办事,至于上级部门为什么要把中华鳖列入这个名录,他们就不知道了,这样的手续他们也觉得麻烦,但是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

    浙江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章明认为,非典以后,国家对野生动物进出口加强了管理,“三有名录”的颁布是经过专家研究,中华鳖会被列入其中也有专家的理由,地方上只能遵照执行。他认为,现在的关键是怎样想办法简化这个程序。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濒危办浙江办事处自己没有权力,所有的证明需要国家濒危办批复再由上海办事处开证明,这样一来手续就变得很麻烦。假如能得到国家濒危办的授权独立办理这些证明就方便很多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可以授权给浙江省,或者是分类、分物种来办理出口证明,并非很重要的物种可以直接交给地方上办理,这样就会灵活方便很多。至于要不要收费、收多少,这都是上级部门决定的,他们也没什么能说的。

    而浙江省海洋渔业部门的人士则认为,既然国家濒危办对人工养殖的中华鳖出具的是“非濒危”证明,又何必人为设卡,将它们作为濒危物种来申报呢?将中华鳖这样早已大规模工厂化养殖的农副产品列入所谓的“三有名录”,根本没有必要。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