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上海首次将渔业资源修复纳入财政预算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4-25  
     上海市农委有关人士21日表示,从今年起,上海正式将自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经费专项纳入财政预算。这表明,长江上海段、杭州湾上海水域、淀山湖及黄浦江上游等区域的渔业资源保护和修复,将得到上海政府部门的长期稳定的支持。

    据介绍,以往增殖放流的经费往往是“取之于渔,用之于渔”,通过发放捕捞证、征收渔业资源费加以筹集。这其中存在着矛盾:多发放一张捕捞证,本身就意味着渔业资源多一次被开发。同时,由于征收费用数额的不稳定,使得增殖放流活动缺乏长效的保障。现将放流经费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就可为增殖放流活动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

    据上海市农委人士说,今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投入经费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相比去年的600万元有较大增长。其中,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方面将对“市管”水域组织实施10次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各类鱼苗3116万尾,大规格鱼种4.8万公斤,中华绒螯蟹93万只;郊区各区县将累计放流各类鱼、虾、蟹种25.6万公斤,为历年之最。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水上工程建设、围垦造地以及过度捕捞等原因,渔业资源处于严重衰退状态。据上海市水产办公室介绍,近年长江口的很多鱼类产量锐减:鲥鱼已近灭绝;凤尾鱼原为上海长江口的特产,去年产量已跌至近10多年来的最低点。为修复生态平衡,从今年4月1日开始上海长江口进入为期两个半至三个月的禁捕期,控制捕鱼船只的数量,减少捕鱼作业量。同时加大渔民转业、转产的力度。

    21日上海在长江口增殖放流了50万尾翘嘴红鲌。据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戴祥庆介绍,鲌类属肉食性动物,1958年时占上海长江口渔业产量的5%,近年产量持续减少。这次放流的翘嘴红鲌估计自然存活率在10%-20%,由于每条翘嘴红鲌可产卵5-10万枚,预计几年后可形成新的种群。

    戴祥庆介绍说,以往的渔业增殖放流主要是为了增加渔民收入,而近几年开始由纯经济效益向社会生态功能修复方向发展。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是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鱼类种群与数量、维护生态环境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