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今年是上海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经费纳入整体财政预算的首个年头,加上社会各界的踊跃捐助,本市年内为改善渔业生态、丰富渔业资源而“砸”向大江大河的经费投入,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戴祥庆向记者回忆道,1958年长江水域生态还未遭致破坏之时,包括翘嘴红在内的类鱼种要占到长江河道渔业资源的5%,而眼下翘嘴红的存活量已相当稀少。在他看来,这50万尾翘嘴红就像是水域生态链里的“大灰狼”,“它更多的功用是用来‘收拾’水域当中的小鱼、病鱼,不仅使自身种群得到增殖,同时还修复了长江口的水域生态”。
“鱼儿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儿。”市农委主任袁以星向记者介绍,渔业资源是自然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地开展自然水域渔业增殖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科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了解,本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一以贯之,每年春天都在长江上海段、杭州湾上海水域、淀山湖、黄浦江上游等水域去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去年,本市各有关部门在全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的投入经费超过600万元。
市水产办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为进一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本市于年内将开展更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这也是自1986年上海进行增殖放流以来规模最大的年份。包括上海滩涂造地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企业,踊跃向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捐款,并与首次纳入预算的市府财政拨款一起,使得本市年内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经费投入,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与此同时,考虑到水域的特殊性,以及鱼苗的适应性,有关方面还针对不同的水域特点,分批次地放流不同的鱼类,这样既可以直接、有效地补充鱼类种群和数量,又可以对遭受破坏的水生动物群落进行修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按照计划,本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年内将对市管水域组织实施10次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各类鱼苗3116万尾,大规格鱼种48000公斤,中华绒螯蟹93万只;市郊各区县将累计放流各类鱼、虾、蟹种256425公斤,名贵鱼类苗种981.5万尾,为历年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