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种畜禽 » 正文

兔毛行情误判原因及近期行情走势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4-07  
     兔毛行情误判原因及近期行情走势

    自2003年底开始至今,兔毛行情一路高歌。以新昌兔毛市场为例,2003年11月底统毛价格为每500克(下同)48元,到今年3月已达85元。这一行情的到来,笔者早就作过预测(见《畜产品流通信息》2003年第12期、《兔业信息报》2004年第5期)。事实说明,这些预测是正确的。许多读者纷纷来电:“信息就是金钱”,高兴了。也有读者来信反映,他们看了一些与实际行情相背的行情预测文章后,早就把产品卖了,钱少赚了,效益差了,后悔了。其实这也怪不得那些写文章的人,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做出正确的预测,制约行情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有些是我们难以预料的。那么只能套用股市的一句话:“据此入市责任(风险)自负”。行情的预测只是提供给大家参考的。

    一、行情为什么会误判

    这里丝毫没有指责那些做出误判文章的作者,只是想总结分析一下,以提高读者的分析能力。细读近两年那些行情误判的文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了行情的误判。

    1、看错了风向标:影响兔毛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产需是否平衡,而需求量的变化主要看国内毛纺业对兔毛的需求。近年来兔毛多以毛纱和成衣的形式销往国外,而原料兔毛的出口在近几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有的作者却把原料毛出口的下降作为判断行情的主要依据,做出了悲观的预测。他们不了解兔毛制品也和家电一样,成为:“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以前作为分析行情的“广交会动态”,“原料毛出口行情”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2、不了解真实情况:中国地域广阔,作为分析行情的人,应当对各省的兔业动态、毛纺企业的产品、兔毛贩销商的库存、饲养成本、国际服装流行趋势、相关产品(如羊毛、羊绒)的价格等各个相关方面都作些了解,这样才能做出综合分析。但可惜的是,有的只是看官方的报表(往往水分很大)而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草率地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有一位作者曾在文章中自白:他所在的地方没有一只长毛兔),由于缺少直接的感受,基本情况掌握不全,因而做出了误判。

    3、观念陈旧:在一些文章中经常能看到“这是兼顾各方利益,理性回归。理性价格(大意)”等语。兔毛价格高了他认为是非理性的,是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需要回归到理性,而事实上这20年来兔毛价格大部分时间是“非理性”的,如兔毛价格跌到低于饲养成本,兔农产生亏损时,又有那一位“救世主”能够实现“兼顾各方利益”,使其“理性回归”?这又使我想起了一些兔农经常希望的“兔毛价格最好能经常保持在60元左右”的天真想法。正因为有的作者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也没有认识市场经济的真谛,观念十分陈旧,因而做出误判也不足为奇了。

    这里还得说一说“抄作”。“抄作”是他们在误判行情后一个常用托词。我不认为市场经济没有“抄作”,但目前还不存在对兔毛行情的“抄作”,因为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垄断、控制兔毛行情而进行“抄作”。

    小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生产者(经营者)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即使价格很高,只要有需求就是合理的,何乐而不为;市场经济也是残酷的,即使价格低于生产成本而产生亏损也是合理的。只有正确把握行情变化的脉络,才能为自己增加收益,才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获得成功。

    二、 近期行情走势

    我不敢妄言在目前价位上再能涨多少,但至少在近期(1-2个月)仍能保持在80元左右,从今年全年分析,平均价可达70元左右。做出这样的判断的理由是:

    1、在目前价位上,一些毛纺企业仍能接受。毛纺旺季在4-8月,一些国外客户对目前价位暂持观望态度,需要磨合,若能够被大多数客户接受,则价格还会有一个冲高的过程(反应过激);若订单大幅度减少,则价格将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不会太大,当客户又能接受时价格又将小幅回升。因此行情的变化要到4、5月份才会明朗。

    2、兔毛库存很少。去年一年几乎把历年的库存消化光了,据一些主产区的兔农反映,很少有库存,浙江的一些毛纺企业去主产区收购兔毛,只能是收购直接从兔子身上剪下来的毛。

    3、长毛兔存栏量难以有较大幅度增加。去冬今春,因兔病损失不少,一些原来饲养毛兔的由于前几年獭兔行情较好而改养獭兔,现在还没转过身来。大规模的引种热潮没有出现,在目前高价位上也极少有人投资办场。

    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是否升值?若升值肯定会对兔毛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提醒生产者,不要追求“最高卖点”,在“次高卖点”出售兔毛是最恰当的,最高卖点的出现就意味着下跌的开始。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