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上买的肉安全吗?不少市民对此都心中没底。常到市场买肉的李姐就抱怨道:现在市场上肉的来源复杂,肉摊上见不到检疫证,消费者最多也就是看一下肉是否新鲜,至于肉有没有毛病,谁看得出来呢?
收病猪短信发到执法人员手机
记者在市区一些市场察看,果然没见到哪个肉摊上有检疫证,肉皮上也没见检疫合格章。一业内人士称,肉已被分割成小块,即便有检疫章也难以识别。有顾客上前买肉,肉贩连称:“这是本地猪,好吃”,似乎有“本地猪”三个字就是安全的。市场内的肉档管理比较规范,但市场外的大街小巷时常可见卖肉的流动摊点,一辆人力车加上一块木板就可以卖肉,有的甚至摆在污水横流的地上卖,极不卫生,肉的质量让人不放心。有市民披露,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一些地方,竟有人公开低价收购病、死猪肉,这些肉可能被卖给一些不法厂商,又重新加工成腊肠、肉松或肉丸,最后走上餐桌。收购者甚至将信息发到了执法人员的手机上,有关部门对此事正在进行追查。
多数猪肉上市未经检疫
据动物防疫部门介绍,从理论上说,凡是未经检疫的肉都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主要防范的,一是猪的疫病、寄生虫等;二是药物残留,如国家严格禁用的“瘦肉精”,氯霉素等;三是重金属残留是否超标。在定点屠宰场,检疫部门要对每头待宰的猪进行尿液化验,屠宰过程进行监督,检疫合格后,每头猪发一张“检疫证”,随证进入市场,可确保肉的安全。
据称,目前中心市区的龙湖、金平两区有70多个生猪屠宰场(点),流入市场的肉多数是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完全。潮阳区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做得较好,日屠宰量220~230头。但未经过检疫的“私宰肉”仍占市场销量的三至四成。检疫部门只得采取在菜市场上对肉品抽检的措施,但检验出结果需要一定时间,待发现有问题通知肉贩时,肉早被他卖光了。
“垃圾猪”大摇大摆进入市场
本报曾披露一些外省农民(主要是湖南人)在我市城乡结合部或河滩上搭棚养猪,这些猪被业内人士称为“垃圾猪”。在龙湖区新津河河滩地上,几年前就被人搭起大片窝棚养猪。其养猪数量不下一两千头;近日又有潮阳区居民反映,一些外省人员正在练江边搭窝棚养猪。
据目击者说,外省养猪者为了节省费用,每天踩三轮车到市区酒楼饭馆收购泔水、下脚料,甚至到垃圾堆捡人们吃剩扔掉的发霉变质食品拿来喂猪。练江污染严重,水质发黑发臭,大量工业废水排放入江,但养猪者每天到江边大量捞取受到污染的水葫芦,切碎后放进大锅煮,还往锅里加入一种名称不明的药粉,以此作为猪饲料。
加强监控须从源头管起
潮阳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负责人称,合格规范的大中型养猪场一般使用标准配合饲料喂猪,猪的防疫卫生也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而“垃圾猪”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使用的饲料受到污染,滥用添加剂,导致上市猪肉有可能存在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残留;防治疫病不规范,胡乱使用或超量给猪使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庆大、链霉素等),这样的猪肉有可能药物残留超标。缺乏监控的“垃圾猪”源源进入市场,给人们的吃肉安全带来隐患。
市动物防疫部门表示,对于本地猪,应从源头(饲养场)管起,大力扶持和建立“无公害猪肉”生产基地;对于外来猪,要在集中屠宰环节把好检疫关。特别要防止养猪户使用受水体污染的水生植物喂猪,从而导致有害物质经猪肉残留再转移到人,形成恶性循环。而集中屠宰,定点屠宰,建立肉类市场准入制度,是确保病害猪肉不流入市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的根本办法。本报记者王海鹏报道
专家指点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到市场上买肉,一是要到有规范管理的正规市场肉档购买,不要在街边或地摊购买来历不明的肉;二是注意观察肉的颜色,新鲜度,其淋巴结和内脏是否出现病变;三是可要求经营者出示检疫部门发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每头猪都有一张这样的证明。经过检疫的猪在猪皮上盖有检疫合格章,但买肉时可能猪皮被卖掉或切割掉了,不一定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