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多年前,赫赫有名的阳澄湖大闸蟹也曾遭遇生存危机。由于长江口天然蟹苗资源稀少,造成阳澄湖大闸蟹价格居高不下,老百姓难得吃上一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闸蟹人工养殖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大量人工培育的蟹苗被有组织、有计划地投放到阳澄湖后,大闸蟹产量回升,价格回落。发展至今,大闸蟹已经成为了普通市民餐桌上的“常客”。
虽然人工培育的大闸蟹口味比不上野生的,但大规模人工养殖确实带来了好处:既有利于保护稀有种群资源,又让大闸蟹脱去了高贵的外衣。
大闸蟹成功的经验是否适用于刀鱼呢?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水产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家乐教授表示:“大力发展人工养殖技术,同样也是改变刀鱼濒危现状的重要手段。但与大闸蟹相比,刀鱼还存在许多特殊性。”据介绍,一是刀鱼濒临灭绝,危机更大,人工养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挽救这个宝贵的物种。而大闸蟹人工养殖主要是为了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从而令老百姓能够接受;其次是刀鱼人工养殖的难度更大。“由于刀鱼出水后很快就会死亡,这为我们的人工培育和养殖带来了很大困难。”
令人欣慰的是,由李教授担任组长的上海水产大学“刀鲚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课题组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一个多月前,通过灌引江水,课题组在南通的一处“江心洲”成功得到5000尾长江刀鱼幼苗,并就地建立了研究基地进行围养。由于刀鱼性成熟期至少需要一年,关于自然繁殖的研究目前还无法立即开展。“即便成熟之后,由于这些幼苗并没有经过洄游,将来是否能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还有待观察。”
据李教授透露,在等待5000尾刀鱼幼苗成熟的同时,课题组近期也有新动作:捕获洄游过程中的成年刀鱼并尝试进行人工授精,这可大大缩短课题的研究进程。如果这个人工繁殖计划能够取得成功,刀鱼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