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三年后中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似乎印证了入世之初不少人关于“削减关税危及中国农业”的担心。但深入的数据分析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现贸易逆差。社会各界纷纷议论,莫衷一是。
据农业部统计分析,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逆差46.4亿美元。而2003年则是顺差25亿美元。
农业部有关专家认为,是农产品加工业层次低阻碍了出口增长;有人则把逆差归因于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更有专家预计2005年这一逆差仍将持续。
事实上,2004年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粮食由出口转为进口是主要原因。多数专家指出,这是WTO时代的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忧虑,也不见得会持续下去。
“从长远看,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是必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对《财经》说。在他看来,中国土地资源短缺,生产粮食、棉花等并没有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乃是顺理成章。值得忧虑的反倒是水产、禽畜、园艺等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太少。
粮棉进口造成逆差
2004年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尽管是首次,但并非突如其来。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早就大幅降低。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农产品贸易顺差是56.9亿美元,到2003年则大幅减至25亿美元,2004年只是这一趋势的延续而已。
农产品贸易逆差在入世后三年首次出现,这似乎印证了入世之初不少人关于“削减关税危及中国农业”的担心。但深入的数据分析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主任马有祥认为,入世后三年,农业并未出现预期的灾难性的影响。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国内主要农产品产量是在增加,说明外国的农产品并没有把中国的农产品打垮;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说明农民的利益没有更多的流失;三是国内农业增加值逐步提高,说明农业在发展。“这是中国农业多年改革开放的结果,说明早开放早受益。”他说。很多专家认为,2004年粮食进出口形势逆转,是造成贸易逆差的最主要原因。
据农业部《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2004年中国的粮食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加,呈净进口格局。具体而言,出口粮食479.5万吨,同比下降78.2%;进口粮食975.3万吨,同比增长370%。粮食由上年净出口1991.7万吨转变为净进口495.8万吨。
农业部的分析指出,之所以出现逆差,“从海关数据来看,主要是由于粮食出口大幅度下降,进口大幅度上升;同时,食用植物油、食用油料、棉花、食糖、畜产品的贸易逆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分品种分析,在2004年,小麦出口108.9万吨,进口725.8万吨,由上年净出口206.7万吨转变为净进口616.9万吨;玉米出口232.4万吨,进口0.2485万吨,净出口232.1万吨,而在2003年玉米出口却高达1638.9万吨。这是形成逆差的两个主要粮食品种。
总体上看,2003年前,中国的粮食每年出口数千万吨,到2004年却进口900多万吨。正是这“一减一增”造成了逆差。
另一方面,2004年全年46.4亿美元的逆差中,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32.5%。这被认为是年初的“禽流感”所致。据农业部统计,2004年,中国家禽产品出口6.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3.7%。而棉花、食糖、菜籽油等进口增加也扩大了贸易逆差。以棉花为例,2004年出口1.2万吨,同比下降90.2%,进口198.4万吨,同比增长110%。
为何大举进口粮食?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中国一年之内进口这么多粮食?
很多学者认为,这与国家对“粮食安全”的担心有关。“2004年初,主流的观点认为粮食供应偏紧,后来更有专家提出,中国可能面临全面的粮食短缺,这种判断误导了政府的决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晓黎认为。
可资印证的是,2004年初,因担心耕地减少影响粮食产量,国务院把2004年退耕还林的面积由5000多万亩大幅削减到1100万亩,并且把这一指标推迟四个月下达。但是,随着夏粮增产,国务院下半年后态度就有所转变,不再过多考虑粮食短缺问题。
据记者了解,去年底结束的全国基本农田大检查的初步结果表明,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而据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农调总队的联合调查,1998年以来“退耕还林”面积占中国耕地减少总量的70%,也只影响了50亿斤粮食产量。因此,国家林业局今年的退耕还林指标已经由1100万亩增加到1600万亩。显然,这是决策者对“粮食安全”的担心有所放松的信号。
从商务部对外贸易司2004年底《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可以看出,从2004年元月到10月,农产品贸易一直是逆差,上半年逆差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而到2004年7月后,贸易逆差逐渐缩小,11月、12月竟又出现了顺差。考虑到粮食贸易是造成逆差的主因,这种情况正说明粮食进口在下半年确是在逐渐减少。
“年际间粮食进出口形势骤变,这是造成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指出,“粮食安全问题被夸大了,这是问题的根源。”
粮食安全就像一根魔绳,向来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因为担心粮食出问题,就刺激粮食生产,或增加粮食进口;增产和进口造成粮食多了,导致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减产;粮食少了,于是重提粮食安全——回顾中国近20年的历史,莫不如此。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9389亿斤,同比增长9%,大大超过年初预定的9100亿斤的目标。如果这一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大举进口粮食必然造成粮食过剩。
据知情者介绍,这些进口的粮食大多用作储备粮,虽可加大粮食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粮价下跌的可能性。
市场人士指出,现在粮价其实是在下跌。考虑到继续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因素,中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因此,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国内粮食很可能继续增产。“如果继续大量进口粮食,新一轮卖粮难并不是不可能。而这才是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最大打击。”崔晓黎警告说。
知情者告诉《财经》,由于体制改革不彻底,目前粮食、棉花的进口仍由国家发改委负责执行,而造成进口剧增的正是粮食和棉花。去年,棉花价格波动很大,2003年11月棉价开始上涨,去年四五月份达到最高。此时发改委追加了很大的棉花进口配额,企业大量进口棉花,最后棉价从最高的每吨1.8万元跌至1.2万元,目前仍在低位徘徊,农民种棉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而中央储备棉总公司出现巨亏正是典型代表。
商务部外贸司重要农产品进口处一位官员认为,国家应对农产品进出口实行宏观平衡和调控,但要提高市场预测能力和调控能力,不能加剧国内市场的波动。
“逆差”焉知非福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逆差已成既成事实。不过,专家认为,对此情势,其实大可不必紧张,倒应该反思有关部门调控粮食等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分析人士注意到,尽管农产品出现逆差,但是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仍比上年增长9.2%。过去认为对“贸易逆差”影响较大的大豆,2004年进口2023万吨,反比上年下降2.5%。而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出口实现双增长,均为贸易顺差。“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均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价格优势和品质的提高。”农业部《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指出。
再者,农产品占中国对外贸易量的比例很低。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5%。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9%,农产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5.0%。
“农产品贸易逆差是年际性的,不会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格局。再说,出现逆差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隆国强对《财经》表示。
隆国强具体分析说,中国土地紧缺,人口众多,粮食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弱,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竞争力强,这个大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只要不危及食物安全(FoodSecurity),即使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我看也挺好。这表明中国在用富余的劳动力来换取我们稀缺的土地、水和矿产资源。进口农产品、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从支付能力上看,我们没有问题。”隆国强说。
国研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也主张多进口粮食。他说:“从长期看,中国应适当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多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这样可以减少中国的土地负担,对节省稀缺的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压力,都有好处。”
张还认为,中国的粮食本来就没有比较优势,而且由于全球农业市场是各国竭力保护的、扭曲的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本就增长缓慢。而随着经济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中国对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还会增加,这其实对农民没有多大影响,因为中国进口的粮食主要是维持城市人的消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则认为,2004年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只是暂时的。“没有理由认为农产品贸易逆差会持续存在,2005年中国不仅不会像去年那样大量进口粮食,很可能还会考虑出口一些玉米。”
据国际玉米贸易商2月中旬预测,中国2005年上半年玉米总出口量将达约200万吨,全年玉米出口将高于2004全年的232万吨,主要出口地是韩国。
隆国强分析认为,中国加入WTO并不会明显改变农产品贸易状况。“由于全球性粮食减产导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中国入世后前两年除了大豆,并没有大量进口小麦和玉米;同时优势农产品却受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技术贸易壁垒限制,短期内出口也不会大幅增加。”
专家指出,中国早已经过了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历史阶段。即使未来增加粮食的进口,在安全上也不存在问题。目前对粮食问题的担心,主要是担心“粮食禁运”,担心“粮食成为武器”。美国一位学者的研究早就发现,从历史上看,粮食禁运作用有限。更何况目前已进入WTO时代,对一个国家的粮食禁运,就意味着粮食主产国的经济损失,从经济上看,禁运并没有动力。
专家认为,对农产品贸易是逆差还是顺差,不必过于敏感。应注意的是,实现农产品出口方向的战略转变。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应由调剂国内市场余缺转变为面向世界大市场实现供求平衡,而当前农产品出口的重点,则应由土地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