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正文

几个水产养殖品种的市场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3-07  
     加工出口品种斑点叉尾鱼回和罗非鱼。斑点叉尾鱼回是美国养殖的主要淡水鱼类,年产量在50万吨左右,占该国淡水鱼产量的80%;斑点叉尾鱼回又是美国市场上热销的鱼类,需求量很大。同时斑点叉尾鱼回在欧洲和加拿大等地也有相当的市场。据有关资料,美国、欧盟市场年销售斑点叉尾鱼回加工品约在40-50万吨,而当地只能解决50%,其余靠进口。近几年,江苏、湖北等省引进和发展斑点叉尾鱼回的养殖与加工,2004年出口0.8万吨左右,效益十分显著。目前正处于有市场、有加工能力而无原料鱼的状况,且市场需求量很大,斑点叉尾鱼回的养殖大有可为。2004年欧美进口罗非鱼数量又有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海洋渔业资源下降导致鳕鱼大幅度减产,欧美市场上热销的鳕鱼片减少,转而消费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鱼回,从而为斑点叉尾鱼回和罗非鱼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克氏螯虾不仅是重要的食用虾类,而且是垂钓的重要饵料,年消费量在6-8万吨,自给能力不足三分之一,其余靠进口。而在欧洲,克氏螯虾的消费达到狂热的程度,尤以北欧的瑞典最为典型。在瑞典有龙虾节,每年8月的头三周内,举国上下都要欢庆此节,仅瑞典一年就要消费小龙虾1.5-2万吨,整个欧洲市场小龙虾的年消费量也在6-8万吨,而自给能力仅占20%。近几年尽管遭遇绿色壁垒的制约,2003年我国淡水小龙虾的出口量依然达到2.24万吨。综上分析可见,欧美市场淡水小龙虾的年需求量约在12-16万吨,自给能力不足30%。因而当前大力发展淡水小龙虾的养殖加工,国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国内市场,淡水小龙虾的消费更是火爆,“十三香龙虾”、“水煮龙虾”、“手抓龙虾”称誉大江南北,“龙虾城”、“龙虾火锅”遍及大街小巷,仅南京一地每年的6-9月份,每天消费的淡水小龙虾就达70-80吨。而这种消费正在由南京逐步向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及其周边省份蔓延。

    价格稳中有升的鳜鱼与黄鳝。鳜鱼与黄鳝都为名优淡水鱼类,由于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肉多刺少,东西南北中各地皆爱吃,一直深受市场欢迎。长期以来,鳜鱼与黄鳝的市场销售价格在淡水鱼类中一直较高,且长期稳定,时而还有所上升。自20世纪末期以来,鳜鱼、黄鳝的养殖开始兴起,但由于其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饵料配套有讲究,苗种培育与病害防治有一定难度,这两条鱼的养殖尚未普及推广开来。

    建议各地在2005年调整淡水养殖品种结构时,应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在鳜鱼、黄鳝的养殖上下工夫,尽快突破,大面积推广养殖,提升淡水养殖业的质量。

    2004年,塘鱼销售价格一反常态,出现大幅度上涨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5月份的涨幅为17.5%,6月份为18.5%,7月份接近20%,平均涨幅达15%,这在水产品市场上是不多见的。淡水塘鱼价格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一是消费者科学营养的意识增强,消费水产品量增加。二是常规水产品的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吃了放心。三是经过近几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产量增多,常规塘鱼产量减少。这也是塘鱼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去年5-8月淡水塘鱼价格大幅度上涨情况看,今年的淡水塘鱼价格依然十分看好,且上涨的趋势提前,1月份淡水常规鱼价格上涨就开始启动。

    虾蟹养殖风险加大。对虾、河蟹既是我国海淡水养殖业中的主导产业,又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近几年来,对虾、河蟹的养殖发展很快,养殖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从2004年水产品市场变化情况看,虾蟹是两个降价幅度最大的产品。与上年同期相比,对虾每500克降价6-10元,河蟹降价15-20元。究其原因,一是总量增长过快,供大于求;二是出口受到限制。2003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达到50万吨,出口12万多吨,2004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在50万吨以上,出口量却大幅度减少。大量的对虾转而销往国内市场,这是虾价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河蟹2003年养殖产量达到37万吨,比2000年增加14万多吨,平均每年增加4.6万吨,2004年预计总产在40-42万吨。河蟹销售价格的下降一直伴随着河蟹养殖总量的增加而进行。

    纵观2005年的虾蟹市场,笔者感到虾蟹养殖的风险加大。对虾遭受美国反倾销的制约,出口一时难以解决;河蟹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加上销售期短,每年只有三个月,销售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等省市,河蟹的养殖热还在蔓延,故今年虾蟹的销售难将成为主要矛盾。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各地的虾蟹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应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科学性,克服盲目性,主动采取对策,从提高虾蟹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着手,控制养殖总量,调整养殖结构,加强协调,以此来赢得市场,获取效益。同时大力发展虾蟹精深加工,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虾蟹养殖业保持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