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于中国第二深高原淡水湖——澄江县抚仙湖的抗浪鱼,喜逆水而生,曾经和大头鲤、金线鱼、大理弓鱼并列为云南四大土著名鱼,尤其抗浪鱼以甜美的风味和特殊传统的烹调手法受到人们的热爱,一度成为云南极富特色的旅游食品;当地群众在抗浪鱼出没的水域采用车水捕鱼更是成为抚仙湖畔的一大旅游景观,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由于近10年来的泛滥捕杀、外地银鱼的入侵和局部水域的环境受到污染等原因,抗浪鱼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年产量从60年代的500吨,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1吨,濒临灭绝,其市场价保持在每公斤1300元左右。为挽救这一宝贵资源,一项名为 “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研究”的研究课题在2001年被云南省科技厅正式列入科技攻关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澄江水产站共同主持开展研究工作。经过科学家们三年的努力,抗浪鱼的人工繁殖最终获得成功,这一研究成果为抗浪鱼的种群资源恢复以及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据该项目组负责人、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杨君兴介绍,通过进行人工采集天然鱼卵、人工孵化、人工池塘养殖等方法,抗浪鱼于2005年实现了规模化人工繁殖和驯养,目前生产实现稳定。他说,新一代的抗浪鱼将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积极的因素,而两年之内,人们将可以再次品尝到美味可口并且价格适中的抗浪鱼。
科学家们的研究吸引了抚仙湖畔的农户,这些对抗浪鱼有着深厚情结的村民在研究一开始就跟随科学家们,向他们学习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随着实验的成功,农户们也开始走上了人工驯养繁殖抗浪鱼之路。他们从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基地购买鱼苗,拿回家养殖;而沿湖的餐馆,闻讯而来的食客已经在进行抗浪鱼的订购。
“目前,抗浪鱼的人工驯养繁殖已正式通过我省有关部门的验收,但短期内鱼的产量还是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杨君兴说,“抗浪鱼具有养殖潜力又有经济效益,湖畔的渔民已经看到了这一优点并且都在积极行动之中,所以相信不久之后抗浪鱼的产量就会上升。人们可以用适当的价格享受它的美味了。”
除此之外,为了改善抚仙湖抗浪鱼的资源劣势,动研所的专家们已经先后在湖里放入了6批共计725.8万尾的鱼苗,以期尽快提升抚仙湖的抗浪鱼资源,并且还向农户提供了100万尾的苗种,以带动更多的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