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良好的双休日,只要时间允许,家住水果湖的张先生就会拿起钓竿,呼朋唤友去城郊钓鱼。有时,张先生也会带着妻儿,驾车去更远一点的地方,找一处渔庄住下,吃喝不用操心,享受垂钓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
别小瞧张先生的这点小爱好,它却让东西湖区柏泉农场的农民充满了期待。“休闲渔业”已经成为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源泉。
为了吸引像张先生这样的游客,柏泉农场的农民挖空心思做准备———建成以垂钓为主的休闲农庄。农庄内建好了客房、挖好了垂钓池,配好了餐饮及娱乐设施,还准备了渔具、钓具。供客人垂钓的鱼种,也由“四大家鱼”发展到武昌鱼、鲶鱼、黄颡鱼、鳜鱼等十几个品种。
如今,类似的场所已经在武汉市周边蓬勃发展起来,多达670余处。17日,记者走访了其中一部分,发现这些休闲渔业场所各有特色。
在东湖桥梁度假村,客房横跨鱼池而建,客房的房门、窗户面向鱼池而开。足不出户,在房间里伸出一根钓竿就可以钓鱼。东西湖巨龙湖生态休闲农庄,建有大型现代化养殖池83个,在这里可以看到金鱼、锦鲤的繁殖全过程。
武汉市农业局副局长施纪明说:今年武汉市参加垂钓竿的人数,预计超过150万人次,仅垂钓业一项的产值就接近3亿元。
这并非武汉市独有的情形,“休闲渔业”在宜昌、黄石、襄樊、荆州、荆门等大中城市周边也蓬勃兴起。在大冶黄金湖地区,每逢双休日接待来访的车辆超过500台。荆州氵危水水库风景区,每天接纳游客8000多人。宜昌的伍家岗区,推出了自捕、自助鱼宴体验以及竞钓比赛等参与性、趣味性强的项目,吸引远近游客前来游玩。
“休闲渔业”不仅仅限于钓鱼一项,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钓、采、捕、观赏、品尝以及交通、旅馆、餐饮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其休闲性、娱乐性、生态性和文化性,令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着迷。
渔业大省的发展新空间
武汉市水产部门做过一次调查,一亩水面如果只发展鱼类养殖业,按今年行情,亩收入约2000元。但如果经营垂钓,收入则在10倍以上。蕲春县赤东湖渔场承包户叶朝中,从外地购回大鲫鱼6000公斤,投入鱼池中,供人垂钓,当年获纯利4万余元。
有关部门初步统计,今年湖北全省共有休闲渔业场所4298个,垂钓场所3889个,食鱼餐馆364个,度假村107个,游乐场78个,水族馆7个,接待休闲人数800余万人次,综合产值超过18亿元,解决6万人的就业问题。
但湖北是个渔业大省,与一些地方相比,湖北“休闲渔业”发展仍显不足。河北廊坊市建成观赏鱼特色养殖基地1230亩,年产量6000万尾,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天津市垂钓业、观赏渔业已逐步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该市“休闲渔业”共吸引国内外游客近40万人次。厦门市制定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更是雄心勃勃,5年中将产生80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被视做渔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2月16日至17日,在全省“休闲渔业”工作现场会上,与会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对此达成高度一致。
省水产办常务副主任徐汉涛认为,在湖北发展“休闲渔业”,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全省0.5平方公里以上湖泊309个,水库6000多座,鱼类品种多达176个。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区,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也非常明显。
他指出,湖北发展“休闲渔业”,亟待解决三大问题:档次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休闲渔业产业;发展休闲渔业的科研条件差,投入少;整体管理水平差。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将武汉、宜昌、黄石列为“2005年休闲渔业试点示范市”。希望通过试点,为我省发展“休闲渔业”找到一条合适的路。
引发生态污染不容忽视
很多武汉人都还记得,1997年东湖湖面上一度出现了20多艘水上餐船,成为东湖污染的制造者。武汉市花费了大力气,动用多方力量,耗费巨大财力,才将这些餐船一一拆除,但是对东湖水质造成的破坏,却是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而今,一些大的湖泊,如洪湖、梁子湖等,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水质下降、生态被破坏的现象。
发展“休闲渔业”,大量游客蜂拥而至,进行水上餐饮、娱乐等活动,是否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呢?
现场会上,很多人表达了这种忧虑。对此,省水产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休闲渔业”要健康发展,必须防止对资源的过度利用,杜绝污染源进入渔区。省水产办将逐步完善“休闲渔业”管理制度,比如通过建立申请配额登记制度,限制养鱼网箱数、捕鱼船数和经营娱乐游艇数量等等。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部门配合,坚决打击污染水体和破坏生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