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反刍动物 » 正文

中国奶业:一个“鲜”字可以毁掉一个民族产业?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2-20  
     中国奶业禁“鲜”背后的利益争斗

    一个“鲜”字可以毁掉一个民族产业?一个标准能够引发一个杀牛高峰?12月6日,中国奶业有史以来首次爆发的“保鲜运动”达到了高潮。在一场名为“研讨”、实为“声讨”的奶业大腕高峰会上,一场奶业的“内部斗争”被彻底曝光。

    禁“鲜”令让奶业愤怒了

    12月6日上午9时,北京圆山大酒店会议室,一场前所未有的“保鲜”大会正在举行。

    会场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四川、西安、杭州、新疆七个省、市的奶协大腕和业界专家一个个神情凝重,稍显忙碌的是闻风而至的各大媒体记者。

    这是一场由北京市奶协主办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研讨会,但其实是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声讨大会”。

    或许是基于学者的角度,北京农业大学任发政教授的首先发言显得比较冷静与平和。而紧随其后的上海奶业协会主任顾佳升的报告则使会场开始“硝烟”弥漫。结束发言时,他沉重地甩出了3句话:“砍掉‘鲜’字,伤的是消费者利益、断的是奶农的后路、倒退的是中国奶业。”

    “鲜奶的概念乱在北京,就是在北京的一家称为中国××的什么机构,是它造成了乳业、乳制品的混乱局面。”江苏奶协秘书长曾受赢将矛头直指《指南》的编制者。新疆奶协办公室副主任高超庆则大声质问:“《指南》要把中国奶业指向哪里?”“它抹杀了鲜奶与还原奶的区别、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是一个违法指向。别的国家都在采取措施保护奶业,《指南》却通过愚弄国民的方法帮助国外打压中国奶业,这是给洋买办做文章,性质非常恶劣。”高超庆毫不留情地为《指南》定了性。

    “一个‘鲜’字可以涉及一个行业,一个标准也可以毁掉一个产业。奶农倒下去了,靠什么来支持中国的民族奶业?”广州奶协会长王丁棉忧心忡忡。“等到我国进口奶粉关税下降后,进口奶粉的价格将大大下降,成本比收购生奶再制成巴氏奶要低很多。为了生存,将没有企业愿意收购奶农的奶,结局将是悲惨的———我们不得不面临第三次杀牛高峰。”杭州奶协副理事长吴东阳提出了严正警告。

    中国奶业,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内部斗争”的转移

    面对中国奶业的同声质疑和愤怒声讨,“禁鲜令”的发布者却并不领情。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某些企业在借媒体炒作。”

    奶业“保鲜派”果真是借机炒作吗?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三道“禁鲜令”并不仅仅针对奶业,还包括饮料等食品,而掀起这场“保鲜运动”的却仅仅是奶业,饮料行业为何缄口不语?浙江省饮料工业协会副会长许长卿向记者道明了个中缘由:“饮料行业之所以显得比较冷静,是因为‘鲜’字的去留对饮料市场没有实质性影响,“鲜”字并非饮料的主打牌,企业对此看法比较统一,做好了改名的准备。”

    奶业“保鲜运动”的背后是什么?

    12月6日,“保鲜派”高峰会结束的当天,记者与某奶协工作人员闲聊时得知了这样一个说法:“保鲜”派掀起这场“保鲜运动”的直接动因是中国奶业内部争斗的战场转换。中国牛奶行业历来存在三派争斗,即“巴氏奶”派、“常温奶”派、“还原奶”派。“巴氏奶”派和“常温奶”派所采用的奶源均来自于奶农手里的生奶,所不同的是“巴氏奶”采用低于85℃的巴氏灭菌法,一般保质期为3天左右,因而称为“鲜奶”。而“常温奶”则采用130℃至150℃的超高温灭菌,可保存6个月。凭借这一优势且价格低廉,常温奶占据了中国乳业70%的市场。“巴氏奶”派认为,常温奶因超高温灭菌导致乳制品营养成分流失,不配称为鲜奶,因此试图推出“鲜奶标识”这一行业标准,但由于“常温奶”派反对而搁浅。

    如今,新的标准和实施指南禁止“巴氏奶”派再打“鲜”字招牌,这将导致其“鲜奶标识”计划最终流产,禁令发布者无意间成了“常温奶”派的“帮凶”。这样的情况下,“巴氏奶”派被迫转换成“保鲜派”,直抵北京向禁令发布者叫阵。

    但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到底取消“鲜”字会给中国奶企、奶农、奶业带来何种影响?

    “禁鲜令”一旦实施,有“鲜”字标识的牛奶制品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不得不更换包装。杭州新希望双峰牛奶一位营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由去年的每吨13000元涨到了每吨18000元至19000元,涨幅达30%。如果更换包装,仅此一项,奶企就将额外支付几百万元包装费。此外,因为已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被撤下,用于新品牌的宣传费用一年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而老品牌价值的损失则无法估计。这些损失加在一块,就可能使一些中小奶企大伤元气或倒闭。”

    杭州市奶协秘书长叶剑华说:“一直肩扛‘鲜’字大旗的杭州乳业,已经形成1.8万头奶牛、年产值4亿元、就业人数5万多人的庞大产业链。巴氏鲜奶的保质期短,从牛奶挤出到运送至车间加工,全过程要求用冷藏罐、冷藏车运输。由于运输成本高,所以乳品企业大都依托自家门口的奶牛基地。一旦不能用‘鲜’字命名,产品就失去了市场优势,这将导致很多奶企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常温奶或用奶粉生产还原奶。”

    还原奶与巴氏奶的成本差异到底有多大呢?广东奶协秘书长林树斌告诉记者:“1吨奶粉成本大约有2万元,可以生产出8吨还原奶,平均每吨还原奶的成本价格为2500元,而1吨生奶的成本价格是2600元。两者相比,若生产还原奶,每吨奶粉就有8000元的利润空间。天下商贾,皆为利往。一旦巴氏奶企业失去了赖以吸引眼球、拓展市场的‘鲜’字招牌,转而使用奶粉生产还原奶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是那样,奶农真的会因此杀牛倒奶吗?广州奶协理事长王丁棉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奶源的分布是畸形的,河北、浙江等省因供过于求而使生奶收购价格走低,饲料价格上涨又导致了部分奶农开始卖牛,最后引发这些地区的奶农倒奶事件。而广东奶源则严重不足。如果奶企转向生产还原奶,无论该地区奶源是否充足,都将出现奶农倒奶、卖牛,甚至引发杀牛高峰。”

     

    “即便巴氏奶企业转向生产还原奶,不是还有常温奶企业在消费奶农手里的生奶吗?”对于记者这一问题,林树斌的回答不容置疑:“在越来越庞大的还原奶集团进攻下,常温奶的市场空间将出现大幅萎缩,每吨奶粉高达8000元的利润空间也将吸引一部分常温奶企业加入到还原奶行列来。巴氏奶企业转向了,常温奶市场萎缩了,奶农的日子会好到哪里去呢?”

    奶业“保鲜运动”能否成功

    面对奶业的同声质疑和这场声势浩大的“保鲜运动”,“禁鲜令”的发布者持何种态度,会不会因此而收回或者修改?

    记者就此采访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的编制单位———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得到的答复是:“从树上摘的水果才是鲜果,从奶牛身上挤出的才可以称为鲜奶。”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标准,就是因为现在的食品标签混乱,特别是乳品、饮料业用所谓的“纯”、“鲜”等概念作为卖点,误导消费者。新的法规就是保证标签必须准确、真实。

    一位蔺姓女士告诉记者:“《指南》的制定是经过有关专家反复论证的,不存在对国外法规理解有误的问题。”她认为:“之所以会引起争论,完全是因为影响到了企业利益。”该《指南》起草人之一、中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一位人士表示:“《指南》是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制定的,除非《通则》做出修改,否则《指南》是不会改的。”

    而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消息则称:“等几天将会有一个文件出台。”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文件?不得而知!这又为奶业“保鲜运动”的前途增加了一个悬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