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鸭鹅生产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鸭鹅产业总体上处在一种自由发展状态,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缺乏通力合作。正因如此,11月28-29日在长春召开的首届全国鸭鹅产业大会吸引了无数业内人士。这是建国以来从事该产业的专家、企业家首次聚集一堂,共同研讨这个悄然兴起、位居世界第一的产业的前景问题。
悄然跃居世界第一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鸭、鹅总屠宰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7.87%和91.63%,年饲养量分别达到22.73亿只和6.97亿只,每年向社会提供的鸭鹅肉约4903万吨,加上蛋、鹅肥肝等,总产值近千亿元人民币,居世界首位。
据专家介绍,中国鹅品种各有千秋,品质优良。鸭品种更是驰名中外。国际上所有知名肉鸭,均是北京鸭的后代。在畜禽品种中,惟独鸭是不依赖进口的优良品种。这是我国鸭鹅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市场需求带动产业繁荣
鸭和鹅喜食野草,因而具有绿色特性。这也是中国肉类产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种。目前,中国的鸭鹅产品,已出口到欧盟、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国际鹅肉需求量,近几年呈明显增长趋势。在德国,一个圣诞节就需450万只鹅。欧洲鹅肉的价格高于鸡肉两三倍。
鹅产品的国内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省份。近年来,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绿色无污染的鸭鹅肉类需求量越来越大。南方有近6亿人喜食鹅肉,年需求量最低在8—9亿只,而南方饲养量仅有6亿只。
市场需求带动了北方鹅业发展,形成了北繁南养、北养南销的新格局。肥肝被誉为世界三大美味食品之一,不仅在欧洲有较大的市场,国内市场近几年也兴旺起来。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都需要肥肝,价格在220—300元/公斤,而且供不应求。
强身健体建设产业新格局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鸭鹅产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我国鸭鹅产业欲健康发展,还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实行种鹅、种鸭集约化饲养。我国是世界上鹅鸭品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但存在的问题是现有品种多为地方品种,品种选育、品系杂交较晚,群体整齐度差。现阶段,鸭的育种工作已初见成效,鹅的品种育种却相对落后。为了有序地开发生产,必须加强品种选育,提纯复壮,提高鹅鸭的繁殖能力、生长速度及整齐度,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健全市场信息体系。目前国内鸭鹅市场信息体系尚未形成,企业难以准确预测市场供求、市场风险、生产成本和收益。因此,必须尽快构建市场信息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内容应包含供求关系、贸易水平、价格变动趋势、产品品质要求、相关产业动态等,以指导生产经营者制定生产计划,平衡供求关系,保护养殖、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及利益。
建立疾病防疫体系。与其他畜禽相比,鸭鹅疫病较少,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疫病。严格控制疾病,已成为确保鸭鹅产业健康发展,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必须严格控制小鹅瘟、禽流感、病毒性肝炎、鸭瘟等疫病的发生。从养殖基础做起,建立无规定疫病生产区。参照国际鹅、鸭产品检疫标准,制定我国鸭、鹅产品检疫标准。
建立技术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目前我国对鹅的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还不够,造成肉鹅饲料配制缺乏科学依据,浪费严重,降低了养殖经济效益。建立鸭鹅产品质量安全及品质监测体系,对规范产品市场、引导企业生产、提升产品档次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有关部门重视此项工作,使得鸭鹅系列产品从一开始就能达到国内、国际市场准入标准,顺利进入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
建立深加工体系。我国鸭鹅产业屠宰加工工艺、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加工品种较单一,附加值低,是摆在该产业面前的问题之一。深加工的方向是进一步挖掘鸭鹅的潜在价值,增加品种,延长产品保存期,将肥肝、血、胆、掌、油等加工成经济价值较高的食品等。如法国,将鹅肥肝深加工后,口感更佳。
加速产业化进程。产业化的方向是从过去以放牧为主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变为规模化、适度规模化和农户分散饲养并举。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如此则有利于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走产业化道路,需要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