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保护环境 实现畜禽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2-03  
     保护环境 实现畜禽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 2004中国猪业发展大会

    1 规模化养殖污染管理现状

    1.1 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状况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从全国来看,生猪常年存栏在2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相当于年出栏500头)的饲养总量已占到总出栏量的7.7%;禽类的规模化饲养水平则更高,仅规模饲养肉鸡(年均存栏2000只)的出栏量已占全国家禽出栏量的48%以上。从各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总体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从分布来看,规模化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浙江、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广西、江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宁夏等省区,这些省区的规模化养殖比重接近全国规模化养殖的50%。

    另外,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主要集中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近80%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中部地区数量不到总数的20%,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数的1%左右。

    1.2 畜禽养殖业的环境影响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开展的全国23个省畜禽养殖污染调查的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而我国各工业行业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7.8吨,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这些地区甚至超过1倍,除北京、天津、上海等少数工业发达的城市地区外,大多数地区都超过了一倍以上。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产生量已相当于本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0%。而且, 畜禽粪便COD排放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和。

    根据研究估计,我国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COD、BOD、NH3-N、TP、TN的流失量分别为797.31万吨、580.87万吨、155.88万吨、46.76万吨和407.14万吨。1999年全国工业废水的COD排放总量为691.74万吨,生活污水COD排放量为697万吨,则我国畜禽养殖的废水COD排放量已超过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

    1.3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与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具有明显的不同点,虽然,就规模化的养殖场而言,在单位的性质上类似于工业企业,他本身是独立的法人实体,生产畜禽产品,产生废物,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当实现自我的治理和管理。但是,规模化的养殖场具有自身特点,他本身是农业企业,他担负着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作用,是国家重点扶持和支持的行业,其次,畜禽养殖企业造成的污染本身是高浓度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果采取可行的技术处理,我们可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但是,他们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为了解决上述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2001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9号令),并发布了与之相配套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这使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有章可循。

    然而,由于该管理办法只是部门规章,其法律约束力十分有限。本应纳入重点环境管理范畴的规模化畜禽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相当低,全国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还不到总数的10%;从整体上看,我国畜禽养殖场内部的环境管理比较粗放,60%的养殖场缺少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环境管理措施;而且对于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

    2 发达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可以为我国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借鉴。

    2.1 实施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发达国家发展畜禽养殖业,绝大多数是属于既养畜又种田的模式,畜禽粪便有充足的土地可以利用、进行消化。例如:荷兰全国只有4个大型农场,整个农业、畜牧业分散在全国13.7万个家庭农场,产生的畜禽粪便在自身农场进行消化;丹麦则靠全国8万个既种粮又养畜的自耕农;日本在20年前已认识到大型养殖业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称之为"畜产公害",并通过立法限制大型养殖场的建设,并规定在城镇附近,猪场规模不得超过50头,而且必须有治理排污的措施。

    2.2 要求污染治理、达标排放。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污染处理措施,对畜禽养殖产业的污水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或者进入公共污水处理场进行处理,由畜禽场交纳污水处理费。

    2.3 污染转移策略。发达国家很早就注意到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开始着手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畜禽养殖业,将环境污染转嫁到一些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减少国内的环境污染。这些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各种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资助,鼓励养殖企业集团在国外投资兴办各类养殖企业,既满足了本国国民对于肉、蛋、奶的需求,同时又避免了在本国内产生环境污染。

    3 我国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总体思路

    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从今年初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着手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提升为国家层次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制定已被列入环保总局2004年拟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条例》草案及有关立法的主要文件的准备工作,并将于2004年底提交国务院有关部委征求意见,明年上报国务院审批。

    条例制订过程中,主要贯彻的污染防治思路

    3.1.1 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方式防治污染,一方面要积极引导进行综合利用,提倡农牧结合、种养业为一体化,通过综合利用增加收益,从源头及生产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治理成本,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努力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强制养殖场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实现达标排放。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有真正建立起综合利用的压力机制,才能尽快引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1.2 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支持和鼓励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化目标。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同许多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不同,其中含有丰富的肥源,是宝贵的资源。以1995年为例,全年畜禽粪便折氮、磷量分别为1597万吨和363万吨,而同期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分别为2021.9万吨和632.4万吨,畜禽粪便中的氮、磷含量相当于我国同期施用化肥量的78.9%和57.4%(单正军,1999)。利用好畜禽有机肥,不仅可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也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且通过资源化也减轻了后期环境工程的治理投入。

    3.1.3 贯彻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在于我国畜禽养殖污染源点多、量大、面广的特点,在环境管理上,首先要强调减量化的原则。应尽量减少畜禽粪尿的处理量,这样也会相应的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减轻处理难度、节约处理成本。畜禽粪尿的含水率约为85%,特别是现代化养猪(牛)场,经过机械化清粪工艺,进入集粪坑(池)的粪尿含水率大于95%。因此可以用多种途径,如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饮排分离等手段减少污染源的数量及利用和处理难度,在此基础上再实施资源再利用。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的根本出路是树立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将畜禽养殖纳入整个农村种植业的生产体系之中,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要充分利用土壤的自然吸收、净化能力,考虑环境容量既环境承载力。这要求畜禽养殖场建设之初就要"以地定畜",合理布局,让畜牧业回到农业,使之与种植业紧密相结合,以畜禽粪便肥养土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真正实现种养平衡、生态平衡。畜禽粪便在生态化、资源化处理还田时,还必须特别注意无害化的问题,这是因为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未经处理直接还田会给人畜带来潜在的危害。

    3.2 实施畜禽养殖环境管理的具体方面

    针对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特点和环境管理的不足,现阶段实施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

    3.2.1 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尚没有畜禽养殖业的法规体系,这就造成了如前所述的对畜禽养殖的环境管理失控,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的现实情况。因此,必须尽快出台有关的专门法律、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结合区域特点建立区域性的管理法规,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纳入法律化管理的轨道,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并强化生产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其中,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尽快出台《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条例》,以及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技术指南。

    3.2.2 实施分级管理、加强部门合作。对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管理,要按不同规模分级管理,既体现中央的集权,又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与畜禽养殖业管理部门的合作,共同加强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条例中明确了有关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地方政府、财政、工商、质检等部门的职责。

    3.2.3 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控制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在农牧结合、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指导下,借鉴和采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如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总量控制、限期治理、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条例中进一步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结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特点进一步的细化。

    3.2.4 对养殖专业户实施区域性环境管理。对小型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专业区、专业村、专业户的环境管理,要求县、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并与上述养殖场(专业区、专业村、专业户)签订环境保护的综合利用目标责任制。以土地消纳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确定畜禽养殖规模,控制养殖总量。

    3.2.5 对畜禽养殖污染提出全过程环境管理要求。包括储存、运输、直接还田利用、处置等各方面和环节,实现畜禽养殖和养殖小区的清洁生产。

    3.2.6 推动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发展上,一方面要研究畜禽粪便污水处理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研究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同时,要建立配套的技术推广政策,如对利用粪便生产有机肥及制沼气等有利于减轻畜禽养殖污染的环保性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务扶持等。

    3.2.7 采取多管齐下的宏观性管理手段。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涉及农村政策的多个方面,因此,应在多个方面加以配套,其中包括:

    ◆ 采取农业与环境政策一体化的思路来调整生产结构,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建立有利于    中国种养平衡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系统;

    ◆ 调整现行的一些农村政策,例如增加对有机肥的生产优惠和使用方面的推广补贴;

    ◆ 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同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加强环境规划,实现合理布局、优化产    业结构;

    ◆ 增加政府在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方面的投入,将过去的生产鼓励性补贴改为环境保护补贴,确保环    保投资的落实;

    ◆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处治及综合利用的适用技术、工艺的开发,包括利用畜禽粪制沼气及其利用等技    术,建立环保市场。

    3.2.8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一方面,通过宣传畜禽养殖业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紧迫性,提高各级主管部门、畜禽养殖场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引导畜禽养殖场加强内部环境管理和综合利用,强化各级环保和农业主管部门的环境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实现社会化的环境监督和管理。

    总之,条例与办法相比,在结构上,分为六章:总则、监督管理、污染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法律责任、附则。在内容上强调了以下的方面:

    - 解决办法中存在的问题

    - 对不同的养殖的模式进行了定义(养殖小区、禁养区、专业户等)

    - 强调了市场化手段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 强调了废弃物处理后产品市场的建设。

    - 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

    - 强调了规划的作用

    - 强调了环境影响评价

    - 管理的范围和养殖场的规模发生了变化

    - 强调了种养结合

    - 环境保护八项制度在条例中得到体现

    - 考虑到环境执法的成本

    - 搬迁补偿和奖励措施

    4 畜禽模式探讨养殖污染治理模式探讨:

    一般来讲,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4.1 沼气生态模式

    该模式依靠现代化的设备组成比较完善的处理系统,将畜禽粪便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发酵处理,产生沼气,最大限度地回收能源,以能源开发(供热、发电)为核心,以沼渣、沼液的还田利用为纽带,以多种园艺种植利用为依托,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益,消除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

    4.2 种养平衡模式

    在耕地较多的地方,遵循生态学的原理,通过按土地规模确定畜禽养殖规模,以土地消纳畜禽粪便,制定并实施科学规划,用畜禽粪便作为种植业有机肥料供应源,将畜禽粪便密闭存放腐熟后就地还田。

    4.3 土地利用模式

    该模式是建立有机肥厂,依靠简单设备,将畜禽粪便干湿分离,将其中干物质进行堆肥发酵,生产商品有机肥,销售到更远的地区。实现在更大区域内的种养平衡。再利用天然或人工的湿地、厌氧消化系统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资源化处理畜禽粪便和污水,实现畜禽养殖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4 达标排放模式

    对于那些耕地少、土地消纳量小,又不具备沼气发电或生产有机肥条件的地方,而当地必须就地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区域,则须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对集约化养殖场产生的废水进行工程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按照有关法规、标准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或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处置。

    4.5 沼气环保模式

    对于处在大城市周边,必须就地发展且规模很大的养殖场,则须对产生的粪便干湿分离,粪便进行微生物发酵制成沼气供热或发电,同时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对污水进行工程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也可将固体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