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董卫星:安徽省养猪业发展战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2-03  
   安徽省养猪业发展战略
      ---- 2004中国猪业发展大会  
 
原作者: 董卫星① 陶立② 熊国远② 张东红② 王重龙② 汤洋①  文章来源: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秘书处 

  

摘要 安徽是养猪大省,近年来养猪业发展迅速。为促进我省养猪业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在我省养猪发展现状和科研进展情况、今后养猪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生产安全猪肉的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为我省现今及未来的猪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徽养猪业;发展战略;安全猪肉
  1 安徽省养猪业现状
  1.1 商品猪生产状况
  安徽省是养猪大省、全国十个生猪主产省之一,也是传统的生猪调出区。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省出栏生猪650万头左右,猪肉5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91%。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以及各行各业的参与,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大中型猪场不断涌现。到2003年,生猪存栏达到1873.7万头,出栏2729.6万头,猪肉产量达到225.4万吨,与1978年相比,出栏头数增长了4.2倍,猪肉产量增长了4.5倍。存栏和猪肉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2%和5%,在全国养猪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徽省2001-2003年养猪生产水平如表1。

表1 01-03年我省养猪生产水平的变化

年 份
存栏量/万头
出栏量/万头
猪肉产量/万吨
平均胴体重/(kg/头)
2001
1910.6
2408
199.9
83
2002
1995.4
2453.9
201.2
82
2003
1873.6
2729.6
225.4
82.6

  2004年年初以来,养猪进入黄金周期,我国各省市的猪肉市场价格均有很大幅度提高。我省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生猪出栏及市场猪肉价格不断看涨,市场供给出现短缺迹象。据典型县调查,生猪生产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降,货源紧缺,价格攀升。9月末,全省生猪存栏1868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4.7%,而同期我省的生猪及猪肉价格则居高不下。
  我省现有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30多个,年出栏千头以上的300多个,五百头以上的1400个,养猪专业户9万多个,规模化养猪比例达25%。全省约有各种类型的养猪小区1000多个,小区平均饲养量5200头。与此同时,安徽省畜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为0.45:1,规模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生猪500万头、饲料年生产能力达200多万吨。现在,全省已拥有各类畜牧经纪人约1万多名,年运销畜产品约占生产总量的30%左右。
  1.2 种猪繁育体系建设状况
  安徽地方猪种资源丰富,已列入省地方猪品种志的有淮南猪(定远猪、寿霍黑猪)、皖北猪、皖南花猪、皖南黑猪、六白猪、圩猪等六个优良地方品种,2002年我省已确定一批省级重点种猪场和55个二元母猪定点繁殖场为三元杂交瘦肉猪生产基地。为了保护当地的优良的种猪资源,安徽省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用于畜禽品种的保护。这些地方猪种正在实施保种利用与开发相结合的策略:保种是保优良的性状和基因,利用是培育新品系和专用化品系,开发是用最佳杂交组合生产杂优猪和杂交配套系。
  除了本地猪,我省还先后引进了一些国外优良的种猪。如2001安徽省畜禽品种改良站引进美系杜洛克(DUEOC)种猪100头(85头基础母猪,15头公猪,共计10个家系),现已扩繁到300头母猪的杜洛克原种猪场。我省目前种猪场达到100多个,能繁种母猪4万头,场内种猪品种除了本地猪外,还饲养有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国外良种猪。初步形成了多种机制并存金字塔式的繁育体系,即原种-祖代-父母代的种猪和商品猪场。
  1.3 无公害猪养殖发展状况
  21世纪的农业正在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品质会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瘦肉多、脂肪适度、有风味、无PSE肉,而且要求猪肉中没有抗生素、激素、农药、化肥、重金属、有机磷等的残留。我省无公害猪养殖,正在快速起步。目前,我省已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的猪场有9家, 他们是安徽省蚌埠市八大集种猪场、合肥市初升农副产品研究所、怀远县禹王养殖有限公司、蒙城县东升食品有限自然公司、长丰县长风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安徽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淮北市顺发良种养殖场、淮北市欣源养殖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科鑫养猪育种有限公司。
  安徽是全国第7个被评为生态省的省份,正处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发展生态农业,向生产安全食品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作为生猪的主产区,我省安全猪肉的生产才刚起步。这对我国加入WTO,开发可持续的有机、生态、绿色农产品是不相适应的。如能研究出生态养猪场模式,加快猪新品系的培育,强化粪便的处理、饲料营养的调控,猪肉产品加工包装、生产冷却安全优质肉,在点上取得成果示范后,在面上逐步推广,将会使我省成为畜牧业强省。
  1.4 技术经济服务推广体系
  我省已形成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很多市、县行政部门成立了畜牧水产局和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并形成了网络系统,养猪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各地养猪协会也应运而生,朝气蓬勃地发展。1987年,我省太湖县率先成立了安徽花凉亭养猪业协会,这完全是由科技人员自主发起筹办的养猪协会。各地相继在畜牧部门支持下发展成立了地方养猪协会,如烈山区养猪协会、蚌埠市养猪协会、肥西养猪协会、桐城市养猪协会和巢湖猪业协会,其中在巢湖卧牛饲料厂带动下,注册成立以能人带动会员,以饲料作为纽带,从事商品猪生产的养猪协会。这些养猪协会都是养猪企业(大户)的自愿组织,主要进行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此外,我省还推?quot;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产业化生产。
  2 安徽省养猪业科研与产业化项目实施进展
  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有优良的地方猪种和饲料资源。自"六五"以来,已选育了6个地方品系,实行了"三化养猪"(母猪本地化、公猪外来化、肥猪杂交一代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三化养猪"已不适应人们的需求,于是引进和利用国外猪种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好、瘦肉率高的特性,进行配合力测定,推广最佳商品杂交配套系(组合),并大力推广集约化适度规模的养殖技术。"七五"、"八五"分别进行了定远猪、皖南花猪等的选育研究。开展专门化品系选育,培育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我省特点的多元配套系,大大提高了我省商品瘦肉猪的生产性能水平。"九五"期间,立项攻关"江淮流域猪杂交体系及集约化规模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二元、三元杂交猪筛选、测定配合力,研究出适合安徽的最佳三元杂交组合,其中在含有25%地方猪遗传基因杜长定杂交组合猪的增长速度以及在猪肉颜色和保水性能指标测定方法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2004年该项技术被科技部立项进行成果转化。"十五"期间,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承担了国?quot;863"计划"太湖猪/淮猪等优质瘦肉型新品系和配套系选育技术研究"课题,主要进行猪重要经济性状主效基因筛选,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研究等,如研究应用控制猪产仔数的重要主效基因,建立起快速准确鉴别猪RYR1基因型(氟烷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BLUP法对猪遗传评估,提高了猪遗传改良的速度等。选育优质瘦肉猪,其中一部分研究内容就是利用安徽地方猪种培育新品系--皖系白猪。今年正在进行二世代的性能测定。2004年省科技厅又立项招标"十五"二期项目"畜禽产品安全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现已进入订合同实施阶段。
  我省在注重研究的同时,也对养猪进行产业化开发。自2003年以来,先后进行了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江淮流域优质瘦肉猪杂交配套系及集约化规模养殖技术研究中试与示范"(本项目是从保护淮猪入手,现有淮猪9个家系,其中公猪10头、母猪30头,选育专门化母系,引进猪作第一父本和终端父本,最终达到优质瘦肉三元杂交配套系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怀宁县生态型瘦肉猪产业技术推广示范"(本项目正在按合同规定顺利实施)和正在申报的世界银行项目"当涂县无公害优质瘦肉猪生产与示?quot;(已通过世行专家终评,正在进行设计实施阶段)等。最近,徽商食品公司又成功申报了国家计委无公害猪养殖项目,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该项目是从无公害养猪到生产加工安全猪肉,进行标准化生产销售体系的产业链开发示范项目。全省养猪产业化开发如火如荼。另外,安徽省有关部门还在省农科院畜牧所科研基地开展规模化养猪环保示范工程。
  3 安徽省养猪业发展方向
  3.1 保存利用地方猪种和引进开发外来猪种相结合生产商品猪
  安徽地方猪种具有繁殖率高、肉质好等优点,要建立原种场,保护好安徽地方猪种资源,保持地方猪种优良的经济性状,并利用其优良的特性培育生产优质猪。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安徽正在推广"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元杂种商品猪(简称洋三元)生产模式,其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90kg体重日龄为140~160d)、较低的料肉比(2.6~3.0)和较高的胴体瘦肉率(61%~65%)。但是,这些猪也有明显的缺点,如产仔数较少(每窝8~10头)、繁殖障碍多、母猪情期受胎率低(70%~80%)、饲养条件要求较高、出现PSE(Pale soft excudative)肉的比例较高。而且,这种生产模式在广大农村推广尚存在一定难度,不完全适合我省省情。
  我省生产的另一类三元杂交商品猪采用"二洋一本"模式,这一模式猪比"一洋一本"的二元杂种商品猪在生长速度、胴体瘦肉率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筛选而成的最佳杂交组合为"杜长定",其90kg体重日龄为151d,料重比为3:1,胴体瘦肉率59.65%,经专家组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地位。此外,如何在"洋三元"猪和"二洋一本"猪之间再探索一种新的类型,使其既有较高的繁殖力,又有较高的胴体瘦肉率和较好的肉品质,成为当今我省猪种培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三洋一本"或者"四洋一本"的多元杂交,培育出含地方猪血液1/4或1/8的母本新品系是一种新的模式。它的性能要求是:窝产仔数12~13头,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25~26头,25~90kg体重阶段的日增重在700g以上。同时,胴体品质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能追求过高的瘦肉率,体重90kg时,胴体瘦肉率60%左右,肌内脂肪含量2.5%以上,肌肉嫩度3.8kg以内,无PSE肉出现等。
  3.2 开发饲料资源与改进饲养方式
安徽是农业大省,饲料资源丰富,除了玉米、大豆等常规资源外,非常规饲料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如各地对酒糟、羽毛粉、血粉等进行处理加工,缓解全省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不足等。目前,中国用于饲料的粮食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0%,低于世界平均数40%,更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比例。安徽的情况也如此,因此,要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安徽省还要将用于生产饲料的粮食进一步提高。解决的办法是:①研制无公害绿色预混料。禁止使用瘦肉精、激素及其它违禁的肌肉生长促进剂,按标准慎用重金属和砷制剂。研究新型的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利用率。以微生态制剂和寡糖类替代抗菌素制剂和生长促进素。②改变饲料配比。目前我省养猪多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需从北方大量调运粮食,增加了费用与交通的压力,因此,各地应逐步改变饲料配比,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适当种植饲料级小麦、稻,研制以高蛋白玉米、小麦和稻米为主的饲料,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以求得氨基酸平衡日粮。③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广泛利用加工业和农副产品的下脚料来代替部分谷物。如屠宰厂的血粉、单细胞蛋白、藻类叶蛋白、蝇蛆蛋白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蛋白资源。④发展种青绿饲料养猪。青绿饲料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与配合饲料搭配使用,以保持饲料营养的全面性和平衡性。
  在饲养方式上,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实行28d断奶或21d断奶,甚至更早在14d,使母猪年繁2.2~2.3胎,哺乳母猪与保育仔猪采用先进设备仪器,全天候自动控制温度,调节湿度,自动通风。有条件的猪场推行隔离式早期断奶法即Sew(Segregat early weaning)方法,①当保护性的母源抗体仍然处于高水平时,早期断奶可以避免疾病由大猪传给小猪的垂直传播。②连续的猪群隔离又阻止了病原微生物的横向传播。③断奶日龄越早,仔猪感染的病越少,最常见的断奶日龄为14d~16d。④多点式管理是隔离早期断奶程序中日趋重要的一种管理技术。该技术需要将早期断奶猪与猪场中的其它猪只隔离开,并达到一定的距离,以防疾病传染,猪场中猪舍间的间距越大越好。所有的设施都应按照严格的全进全出原则来设计。应用此法养猪,仔猪生长非常快,到10周龄时仔猪体重可达30~50kg,比常规饲养的仔猪高出将近10kg。由于Sew法比较实际,到1999年全美国40%~60%的养猪者采用这种方法。我省可加快速度推广,这是养猪方法上的一个很好的改革。既可防制一些特定传染病又可使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经济效益甚佳。
  3.3 实行生态养猪与创新组织形式
  集约化规模养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趋势。今后我省集约化养猪发展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整治农村环境,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个年出栏万头商品猪的工厂化猪场,采用水泡粪和水冲粪工艺,每天排出污水在100~150t、猪粪10t左右。此外还有恶臭,它对周围的环境污染很大。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养猪之路。这就需要加强环保型的猪舍设施、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高效节能的粪污处理、净化技术研究,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减少环境污染,研究并建立适合我省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养猪业新的猪-农良性生态循环模式。最典型的就是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如"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猪-沼-渔"等。
  在我省可以以厌氧发酵及生物好氧处理污水为基础,研究推广高温堆肥、发展种果、养鱼、造林、沼气(作为生活能源或发电),充分利用猪粪污水等,使能氮输出输入达到平衡,再生能源得到利用,同时建立体内有益微生物的利用,使猪本身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今后,通过生态养猪,养猪的农户数量将要减少,但每户养猪规模则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饲养方式的改善。如采用"分段式流水线的饲养方式":哺乳母猪、保育仔猪实行高床饲养,各阶段实行全进全出制,采用人工干清粪工艺,减少对污水的排放量。
  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养猪业。循环经济在养猪业的应用就是生态养猪。生态养猪每个养猪户饲养规模大小不一,特别是场址的选择要符合生态要求,为防止城市周边环境的污染,要距城市及饮用水源一定的距离。近几年省城合肥市就强行关闭了两家污染较严重的大型工厂化养猪场和数家养猪专业户。今后,发展生态养猪必然要依托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养猪生产者不仅生产肉猪,而且应通过无公?quot;安全冷却肉"的加工,即安全猪肉必须经过严格的宰前检疫,并采取各项监控手段检验检测,应用先进的冷却加工工艺,并在各环节中保持纯净、冷链模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或国际要求,以保证肉质中各项有害残留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力求达到食用安全、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目的。因此,发展生态养猪,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使生产者变成生产经营者,才有竞争力。在我省不可能走分散农户养殖、加工、销售,要引导养猪户走联合的道路。通过合作社、联合体、养猪协会等各种形式,把几十户、几百户乃至上千户的养猪户组织起来,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联合起来,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使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对生产者实行利润的二次分配。只有这样,我省的养猪业才能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3.4 加强猪的育种和疾病防控
  今后,我省养猪业要朝着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养猪生产方式将以适度规模化为主体,生产技术的应用不是某一单项技术,而是多项关键技术集成和综合配套来提高养猪业整体水平和效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必将在养猪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0世纪以来,人们对猪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瘦肉率等主要的目标性状的选择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我省猪的育种目标要根据市场需求,在保持和适度提高瘦肉率的前提下,继续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重点加强繁殖性状、肉质性状的选择;选择瘦肉率和繁殖性状需要有一个度,并充分考虑到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猪的育种在开展遗传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利用我省和国外两类基因资源,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建立新的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新型优质高产新品种(系)和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专门化品系,并组成杂交配套系进行安全优质瘦肉型商品猪规模生产。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疾病的发生也呈多样化,疾病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要加强猪流行病的发生、传播机理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控制和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对猪疫病防治要更多地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病原的演变和致病机理,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监测技术,研究新型高效的灭活苗、基因工程苗,并将这些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对我省养猪生产危害较大的疫病防治和根除计划,严格控制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同时实行肉制品安全生产的源头管制,保证猪在屠宰前不携带病原,开展"猪肉品质保证计划",实现猪肉产品的优质、安全生产。
  3.5 加快安全优质猪肉的生产
  3.5.1 无公害食品猪肉的安全指标
  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目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2001年3月,农业部提出了一个"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其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基本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安全,增强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畜产品方面,以猪、鸡为重点,到2002年底,使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所在城市屠宰检疫率达到100%,猪肉、鸡肉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查合格率达到70%以上。目前已制订出《无公害食品---猪肉》的行业标准(NY5029-2001)等一系列标准。我省正集中优势力量,大力推广该项重大计划。
  3.5.2 安全猪肉生产技术
  3.5.2.1 实行生产全程控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贯穿于饲料生产、养猪生产、加工、流通的所有过程,即从饲料厂、养猪场、肉类加工厂、销售商一直到普通百姓的餐桌严格标准化。
  3.5.2.2 每个环节都要有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包括包装与运输,对饲料、添加剂等必须严格的检测,保证在猪肉中的残留符合安全标准。
  3.5.2.3 有一套完备的推行产品标准化的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保证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有一定的奖罚措施。目前正在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无公害食品管理办法》;同时严格执行《安徽省畜产品安全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等。
  3.5.2.4 建立一个强大的监督体系。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定期在媒体上发布监测报告,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曝光。我省在省人大的支持下,今年颁发了全国首创性的地方法规《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使安全生产有了法律保障。
  3.5.2.5 实行"档案农业"。对原料、饲料、预混料、添加剂、猪种、饲养过程、屠宰、加工、运输等全过程有准确的记录,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一旦发现不安全的因素,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3.5.3 以优质猪肉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安全肉"的生产仅仅解决猪肉中的有毒害物质的残留问题,但不能解决猪肉色淡、味差等品质问题。为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还必须充分利用我省地方猪种资源进行"优质猪肉"的生产。目前,还没有"优质猪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南京农大教授王林云建议下列几项标准:①肌肉的颜色在3~4分之间(分级计分制);②肌肉的pH值在6.0~7.0之间;③肌肉的保水力在70%以上;④肌肉脂肪含量在3%以上;⑤肌肉的嫩度在2.6kg以下;⑥肉猪体重90kg时,胴体瘦肉率在56%~58%。我省的"杜定"杂交组合猪已达到上述指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可大力推广。
  随着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对高档冷却、品牌肉食消费能力也增强。目前国内上市冷却分割高档猪肉产品只占猪肉总产量的3.5%左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我省也要注重养猪产品的加工与分割,开发冷却肉生产。
  (①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畜牧局 230001;②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30031)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