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海参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滋补品,这给海参增养殖行业发展带来不小的契机,以致该产业被看做是“暴利产业”。据了解,目前我市几乎所有的人工育苗基地(室)都在从事海参育苗,仅今年以来,我市新增海参增养殖项目就有58个,总投资额达到10.6亿元。然而,在日前召开的海参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现场会上,专家指出,随着海参养殖尤其是港圈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迅速提高,不规范、不科学养殖带来的病害问题有可能给这一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山东已发生病害
据了解,今年早春时候,山东一些沿海地区海参养殖出现了多种明显的病症,并发生了大规模死亡现象。许多专家研究后认为,究其原因:是巨大的经济效益驱使众多养殖者一哄而上,造成了没有区划和容量化观念随意发展、无序开发、盲目跟进的“连片养殖”局面:一是用港圈养殖参育苗;二是高密度投苗;三是大量投喂饵料等。
山东海参养殖业暴露出的问题,我市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目前,我市海参养殖已经成为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产业,海参养殖尤其是港圈养殖每亩投入至少在1万元以上,几乎是过去养虾投入的10倍,一旦发生大规模病害或死亡,很多养殖者面临的不仅仅是减少收入,有的可能会“血本无归”。
一些人盲目“选种”
健康的苗种是健康养殖的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据大连水产学院常教授介绍,由于我国的海参养殖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大规模池塘养殖不足10年,因此基础研究有些滞后,特别是良种的研究上还有很大不足。一些养殖者盲目选择种苗,影响了该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据介绍,今年春季,旅顺龙王塘海域发生笼养海参的死亡现象,根据当地养殖户反映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从棒棰岛海参原种场购买的苗种没有死亡,而在同一海域养殖的购自其它育苗室的苗种,则程度不同地发生死亡,这个实例充分说明了种质好与坏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抗病害能力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苗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以避免大量用药对水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科学观念淡薄
据大连市海洋渔业局局长徐志宽介绍,许多现行的水产养殖方式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存在着局部地区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过大的问题。据专家介绍,每斤200个左右的苗种,每亩放养密度3000个左右为宜;每斤700~1000个苗种,每亩放养密度6000~7000个为宜,而实际目前不少养殖户每亩投放的苗种超过1万个。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养殖者认为海参的抗病力强,不易患病,只要投苗入池,任其自然生长即可收获。有的养殖者盲目投资承包海域,部分处于高潮区、沙滩区等不适宜海参养殖的海域也随意投苗。
此外,一些养殖池塘长期不清淤或清淤不彻底,大量有机废物留存池内;随意用添加剂和不规范投放饵料,使得养殖水体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养殖工艺亟待规范
“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管理,是实施健康养殖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徐志宽说。据了解,国家早在1978年已经制定出了“刺参人工育苗技术规范”,但随着养殖生产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许多技术环节已经不适应现代海参养殖技术的需要,比如育苗场的规范化设计与施工技术、健康苗种的培育技术等等,需要尽快对原有规范进行修订。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制订出海参的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和标准。专家指出,应尽早出台一个符合我市区域特点的海参养殖规范,内容应包括苗种规格、苗种质量标准、养殖密度标准、单位产出标准、产品规格标准、养殖空间利用率标准、养殖饲料和药品质量标准等。以便给海参养殖户提供详尽的指导,引导我市海参增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