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猪及猪肉 » 正文

张福权:科学发展养猪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2-01  
     科学发展我国养猪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养猪生产在我国长期处于副业地位,猪肉供应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实施菜篮子工程等计划,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猪场,养猪生产逐步形成独立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并得到迅猛的发展,已从根本上摆脱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短缺的状况。二十多年来我国养猪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养猪企业摸爬滚打、优胜劣汰的过程。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猪业发展的参与者之一,有幸在近十几年的实践中,把握了一些机遇使企业不断地稳步发展壮大。本人尝试从一个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具一定规模的产业经营者所经历的经验教训,探索几个同行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1 目前的现状和趋势

    1.1 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由于我国猪肉供应主要为城市服务,国内已少有待

    开发的市场空间。加入WTO后,外国市场越来越具吸引力,但已趋于饱和,并受技术壁垒等的限制,进入有较大难度。

    1.2 养猪业市场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律,生猪和猪肉价格呈现波浪式或螺旋式往低走的趋势。今年的好市道是以前几年的低潮为代价,这也就预示着将有下一轮次的价格走低。猪肉价格的逐渐走低其实是世界性趋势,这与美国和西欧多年的情形比较吻合。

    1.3 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主导和逐步取代传统上的千家万户的个体粗放的小生产仍在延续的过程中,并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对应。这种相对集中在种猪的生产经营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1.3.1 资本和技术、经营能力和后劲具优势的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1.3.2 缺乏能力的企业,以及很多个体生产者结业、转产、出售、或者被兼并。那些非理性的短期投资行为,迟早都将让出市场空间;

    1.3.3 特殊国情下的产业链条相关与非相关的盲目延伸,有悖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我国养猪企业也正逐步大型化,但并没有越来越专业化,像我们公司那样从原种研究、肉猪、饲料研发至市场零售、配送、加工都做,应该说是不正常的。

    1.4 现代养猪产业的综合效益要兼顾经济效果、技术进步、发展潜力、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一些养猪产业过往不必考虑的问题。

    1.4.1 单一的技术进步、工艺改良、经营改善,远未足够影响养猪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1.4.2 除期待有好年景的愿望和单一的价格竞争之外,应更多地考虑足以影响长期经营效果的因素,包括品牌、质量的稳定、后续的改良性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营销保障等;

    1.4.3 现代养猪企业越来越关注投资收益,投入与产出的时效和机会成本,并注意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分析

    2 如何科学、合理地经营和发展养猪产业

    这个题目很广泛,这里仅就几个经验教训较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供求饱和的产业要发展,从广度来说主要就是追求规模的扩充,因为猪肉这种商品的品质差异性,开发空间很有限,不可能把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此。首要注意的是竞争对手让出来或被挤出来的市场空间。规模扩充时对投资与经营成本、投资与收益比率、长期性的效果值得认真考虑。

    2.1 选点与布局

    2.1.1 环境选择和基建成本设计:综合考虑自然、气候、地理和防疫等条件,选择最适合建设猪场的环境以及低成本投资,养猪专家几乎都精通这一点,无须阐述;

    2.1.2 经营管理半径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物流合理性和运输成本,交通发达地区以50-200公里经营管理半径为宜,交通欠发达地区以20-100公里为宜;

    2.1.3 市场供应半径的选择:我国传统的烹调习惯,对猪肉的新鲜度有严格的要求,商品猪场及屠宰工厂的选点必须考虑能及时将新鲜猪肉供应市场。猪只运输会有或多或少的损耗,这也是市场供应半径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

    2.1.4 技术支援半径的选择:即猪场选址和布局时也应将能否及时提供技术支援考虑进去,并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来支撑扩张了的养猪产业,因为大企业都会把技术精英和管理专才、设备等高度集中,提供间断性支援,而非为每个农场配备小而全的配套;

    2.1.5 区域性的产业群落相对集中与间隔距离:其宗旨是安全和方便,产业群落的区域性集中无疑能相互支撑,共求发展,但须注意可能的交叉感染和防疫风险,一定的间隔距离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借鉴非典和禽流感的启发,还要顾及周边地区相同产业者的状况,提供适当的服务和帮助,如防疫和监测等;

    2.1.6 社会性服务的提供与获得:主要考虑便利性,包括原材料供应的便利性以及服务的容易性。例如一个公猪站的服务半径起码在100公里以上。法国的养猪主产区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和中部的两小块,美国则主要集中于中部产粮区,都非常方便社会性服务的提供与获得;

    2.1.7 搬迁的合理性:城市发展以每年平均3-8公里的速度向外延伸,养猪产业的搬迁是不可避免的。猪场的投资要10年以上作回收期,历经2-3个市道高潮足可以有可观的回报,所以现在选点应在100公里范围合适。精明的养猪经营者非常重视搬迁的额外收益,一方面能获得远超过产业经营效果的赔偿,另外这也是降低疫病风险的一个好途径,旧猪场疫病的日积月累通过搬迁得到解决,这是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

    2.1.8  农场所需土地面积的合理性:在确保防疫间隔安全的同时,借此机会增加土地储备和待发展空间,但要以该农场能承担成本为宜。我们通常选择预留空间为10-20倍。

    2.2 产业的扩充方式

    养猪产业的扩充方式主要包括:新建、收购、承包和租赁,经营者应视乎能力和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时效、国企改革良机、企业的积累和融资能力、目标市场的变化等因素,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扩充方式。四种扩充方式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越往后投入成本越低,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时,似乎更为可取。

    低成本扩张降低了新建猪场的投资风险,但并不是没有风险,大凡愿意低价出售、出租和承包的企业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有相当的把握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能以自己的种猪、市场、技术或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弥补其不足,才有可能扭亏为盈,变废为宝。低成本扩张是需要机遇的,在养猪行情较差时比较容易实现,而在目前行情高涨的时期,猪场几乎都有或多或少的利润,不太可能出租或出售,更不会低价转手。

    养猪产业的扩充方式还包括"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和联营模式,这两种方式也会降低投资成本,但同时会增加产生纠纷的风险,在目前国情条件下,投资合作非常愉快且收益较好的案例并不多。

    2.3 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

    应该说,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仍将是我们产业获得较大收益的必要途径,集中优势的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能获得竞争优势。

    2.3.1 构建企业的专业生产经营体系,突出地解决一两个关键节点,谋求突破。如深圳农牧在品种资源方面培育"深农配套系猪",配制畅销的仔猪料、重点加强保育猪饲养、建设公猪站,以及温氏集团成功的营销模式,都属于成功的案例。

    2.3.2 解决综合性收益与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矛盾。发达国家养猪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发达,市场规则也很完善,猪场规划、猪舍设计、猪场建设、设备制造与安装、种猪供应、饲料供应、精液供应、防疫消毒、肉猪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公司负责。而目前我国大型企业更倾向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养猪企业逐步介入猪肉流通领域,食品公司则投资兴建自己的生猪基地,以获取综合性收益。如何解决综合性收益与专业化生产的矛盾,这是一个难题。

    2.3.3 养猪大企业要带头做专业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最近笔者考察了法国一个万头猪场,只养了6头公猪。美国很多猪场甚至一头公猪都没有养,但他们的种猪照样可以在世界养猪博览会获奖,很受启发。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提供公猪或精液,分工合作,才能双赢。

    2.4 育种问题的讨论

    2.4.1 专业的合并与集中后,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应追求种源和基因的稳定和进步,以此作为重要责任。现在保有的大量基础母猪已有丰富的基因和基础,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投入充足的资源,开展保种和育种工作,而非单一依靠引种--退化--引种的恶性循环。

    2.4.2 如何合理地育种基础上,适当适时地引进少量优良基因改良是重要的课题。

    2.4.3 广东养猪业由于受香港市场的影响,广泛采用以外型定价的营销模式,育种过分追求体型,因而不得不以降低生产性能的遗传进展为代价,这是不合理的,将会导致不良后果。

    2.4.4 育种目标的追求仍有相当大的空间,就以产仔来说,我们最近考察到法国大生产中农场每头母猪产活仔平均可达13~14头。

    2.4.5 洋种猪对土种猪的杂交改良,缺乏一些大机构在足够财力(如国家)的支持下,做长期性(10~20年)的工作,将难出成果和发挥重大影响。单个企业不可能不为当前的经济收益作考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