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渔业,即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根据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休闲渔业以其日益显现的巨大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并成为拉动渔业经济增长和促进渔船民转产增收重要途径。
一、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岛开发区地处黄海之滨、著名的胶州湾畔,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沿海开发区之一,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新的经济发展重心。该区三面环海,海域资源丰富,滨海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外向度高。培育和发展休闲渔业,不仅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发展休闲渔业,是适应渔业发展新变化、促进渔船民转产转业的客观要求。多年来,青岛开发区以海洋捕捞、养殖为主导的传统渔业一直是沿海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渔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着渔业资源的逐步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特别是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生效实施,作业渔场大幅缩小,捕捞效益严重下滑。同时,受沿海岸带工程建设用海因素影响,辖区4/5的养殖海域已用于港口、造船、化工等项目建设,原粗放式的海上养殖业发展被严重削弱,传统渔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众多渔(船)民亟待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拓宽渔业发展空间、缓解项目建设与养殖用海矛盾,有利于促进渔船民转产转业和现代渔业发展。
2、发展休闲渔业,是加快渔业结构战略调整、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的迫切需要。多年来,青岛开发区渔业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捕捞、加工水平,渔业效益停滞不前,渔业发展面临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目前,在发达国家,休闲渔业已成为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本早在50年代就开始建设人工鱼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建成后,出租给渔民经营,从根本上限制了传统的底拖网作业,使原本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美国已通过建设几百万处人工鱼礁,推动了以观光垂钓和吃鱼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每年参加游钓活动的人数达5400万人次,其渔业也早已提升为第三产业;在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青岛开发区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渔业产业转型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与整个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相协调的必然趋势。发展休闲渔业,不仅可以带动渔业结构优化调整、有效解决渔业发展“瓶颈”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渔业经济增长和渔船民转产增收。
3、发展休闲渔业,是实现渔业现代化、促进旅游产业特色化的重要途径。青岛开发区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15公里,南临黄海,深水海域资源丰富。区内拥有薛家岛省级旅游度假区、享有“亚洲第一沙滩”美誉的金沙滩、与其遥相呼应的姊妹滩银沙滩,还有位邻行政商务中心区的半封闭式港湾唐岛湾,以及环绕整个辖区海域沿岸的滨海大道,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良的自然港湾、天然的海水浴场、优美的沿岸风光、错落有致的渔村农舍,构成了一道靓丽的海滨风景。但目前该区旅游业尚缺乏鲜明特色的旅游内涵,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如何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形成游客“到青岛也一定会到黄岛(即青岛开发区)”的强大吸引力,是青岛开发区旅游业走出传统发展模式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将发展渔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休闲渔业,并将其作为特色品牌进行培育,努力打造北方休闲渔业基地,必然会带动和促进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提升青岛开发区在全国的知名度,为加快建设国际化新城区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与思考
发展休闲渔业,应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坚持现代渔业、生态保护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相结合,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在加强引导与管理的同时,通过多方式多措施有序推进并不断发展壮大。
1、普及深水网箱养鱼,建设“薛家岛南海观光田园”。发挥辖区南临黄海、深水海域资源广阔的优势,坚持政策引导、财政扶持、企业化运作、规模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加快薛家岛旅游度假区外缘深水海域开发为重点,利用已有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经验技术,大力推广普及挪威大型抗风浪网箱和简易联体式抗风浪网箱养鱼业,力争在现有基础上,以每年200箱、养鱼300万尾的发展速度,到2008年达到800箱、养鱼1200万尾的规模,逐步形成成方连片的现代“海上田园”格局。以此为载体,广泛组织当地渔民实施转产渔船改造,配套相关旅游设备,建立“海上田园”观光游览船队,吸引广大游客到“海上田园”开展以休闲垂钓、参与生产实践和体验渔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观光休闲活动,丰富金沙滩风景区游览内容,以期收到加快深水海域开发、促进现代渔业发展和渔船民转产增收的多重效果。
2、加快海岛综合开发,建设“北方海上休闲垂钓基地”。立足竹岔岛距离金沙滩风景区近(1.6公里)、岛屿面积阔(近3平方公里)、周边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人居环境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快艇、客船)和岛屿居民热情好客的优势,加快推进海岛综合开发,以“岛”、以“渔”为媒,广泛吸引游客“上岛旅游度假、下海休闲垂钓”。一是在竹岔岛周边3-5平方公里海域范围,建设人工鱼礁,开展适宜生长繁殖的海参、鲍鱼及各种鱼类增殖护养,在海岛建设垂钓平台,广泛开展以垂钓竞赛、海味烧烤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活动。二是在岛屿外缘海域发展深水网箱养鱼,与“海上观光田园”形成组合连动,利用转产渔船改造成垂钓业专用船只,承载游客到“海上观光田园”开展垂钓活动,最终建成以竹岔岛为中心、岸边垂钓与海上垂钓相结合、集海上养殖、生态保护与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北方海上休闲垂钓基地”。
3、完善滨海旅游功能,建设“连三岛海上乐园”。充分利用连三岛位邻银沙滩风景区和其周边开放性海域广阔、自然条件良好的优势,突出“生态养殖、休闲娱乐”主题,建设大型综合性“海上乐园”。其重点是,在连三岛南部石岭子礁周围开放性海域,建造3.0平方公里的人工鱼礁,开展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及各种鱼类的增养殖,为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和海上垂钓创造有利条件;在其外缘深水海域发展深水网箱养鱼,与“海上观光田园”形成一体化格局;利用大型船只改造为具有餐饮、休闲、娱乐多功能的海上休闲“星级宾馆”,开展观海潮、听海涛、吃时令海鲜、乘游艇观光、看海兽表演、玩海上探险等与海相融的系列活动,使游客真正体会到与海融为一体的感受,逐步建成具备现代休闲娱乐功能、体现青岛海滨旅游特色的大型综合性“海上乐园”。
4、发掘渔村传统民俗文化,建设“北方渔文化民俗村”。借助薛家岛旅游度假区内海滨大道环绕畅通、渔村农舍依海而建、海岸景色尽收眼底等优势,迎合游客返朴自然、向往大海的需求,充分发掘渔村特色民俗,在与“青岛栈桥”隔海相望的甘水湾社区,建设渔村民俗文化村,开展以“渔”为主题的休闲垂钓、餐饮住宿和渔家文化等系列活动。一是发掘渔村饮食文化。利用渔村农舍,打造渔家特色宴,以纯正、地道的渔家饭为突破口,发展渔村特色餐饮。让游客进入渔村农舍,坐上农家“炕头”,动手参入烹饪烧烤,尽情享受海鲜美味,深入体验渔家生活。二是发掘渔村民俗文化。结合当地渔民依海居住、靠海生活习惯和敬海神、祭海神的民俗,组织渔民开展“开渔节”、海龙王神话等民俗表演,展示渔家传统特色民俗,使游客亲身领略海洋文化和淳朴的渔村风情,感受浩瀚大海的神秘。三是建立渔村文化展示馆。浓缩各地渔村模型,展示传统渔船、渔具,汇集民间关于海的各种故事和传说,让游客广泛了解海边渔村历史以及渔民与海的沧桑。四是让游客参与捕捞生产实践。利用近岸张网、流网、拖虾、笼捕、垂钓等近岸作业条件,让游客与渔民一起坐渔船、拨渔网,当一次真正的渔民,亲身体验渔民生活,领略渔乡渔村风土人情,使广大游客真正领略到都市之外的独特风光的同时,加速沿海渔村休闲渔业产业链的形成,实现渔民由“海上渔业”向“沿岸渔业”的转移。
5、依托“一湾两(浴)场”,建设“海上风光游览区”。依托辖区已投巨资改造的半封闭式港湾唐岛湾和金沙滩、银沙滩海水浴场优势,采取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分别在唐岛湾和金沙滩浴场西侧的石雀嘴、银沙滩浴场西侧的连三岛建设游船停泊码头,在配套海上观光游船、游艇的同时,对转产渔船实施必要改造,建成具有海上观光游览功能和当地民俗特色的游览船队,开展海上游览观光和帆船比赛、游弋潜水等系列活动,广泛吸引游客上船接受自然海风吹拂,游览海滨风景,欣赏沿岸特色景观,实现现代渔业与休闲观光的有机结合,推动现代渔业与旅游经济的共赢与发展。(农业部渔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