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达到18.2公斤,恰好是1978年的3倍。而同期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1倍。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由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的增加倾向仍在继续,农村的肉类收入弹性仍然很高,要扩大肉类的消费量,需要有一个稳定上升的收入保障。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2.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198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2.2倍,1991年为2倍,2001年是1.4倍。非常明显,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200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是36公斤,郊区农民消费量是26.08公斤,相差只有9.92公斤,为1.38:1。这就是肉类消费的另一个特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城乡人均肉类消费量差距更小。
3.肉类消费的南北差异。影响肉类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肉类价格、消费偏好等所引起的区域差异和人群差异。个人收入多少和肉类价格高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畜产品消费的总量上,2000年南方16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支出接近500元,而北方各省平均水平是320元。消费偏好的区域差异则表现在肉类结构上,南方城镇居民猪肉和禽肉消费量最高,用于猪肉和禽肉的支出分别为224元和244元,北方只有141元和128元,即南方禽肉消费支出是北方的1.9倍;而牛羊肉的消费支出,北方(53元)明显多于南方(27元),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4省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支出134元,是南方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北方人均羊肉支出(96元)为南方(6元)的16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以及消费结构,与城市居民消费偏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东南沿海崇尚猪肉制品,西北高原喜好牛羊风味。
4.南方肉类主产区一般都是主要消费地区。历史形成的畜产品主产区多是主要消费区,四川、湖南是我国生猪主产区,西南和华南就成为全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最高的区域。2002年以猪肉为主的猪牛羊肉人均消费量最高的省市就集中在这里。贵州农民人均消费量为27.99公斤、重庆25.82公斤、四川25.33公斤、云南24.11公斤,均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购买量。广东为21.56公斤,湖南19.37公斤。这6个消费大省,都在全国最大的生猪主产区内,形成了一条肉类集中消费带。
5.高收入地带成为必然的肉类主体消费带。在东南沿海高收入地带,形成了中国又一条肉类主体消费带,上海25.04公斤、浙江21.60公斤、福建23.60公斤、广东30.53公斤、海南23.43公斤、广西21.35公斤。
未来肉类消费
1.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经济成长,已经使食物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引起食物结构的变化,其表现出的最大特征就是畜产品消费增加。
197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17公斤,2003年达到33公斤,24年年均增长0.67公斤,增长速度为2.8%;1978年农民人均肉类消费6公斤,2003年达到18公斤,25年年均增长0.48公斤,增长速度为4.5%。去年刚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食物消费的中日合作课题,对收入与消费的发展阶段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当收入处于相对低水平时,为解决温饱问题,消费以粮食为主;当收入跨越了这一阶段后,谷物、薯类所减少的份额由畜产品替代,畜产品消费上升;第三阶段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时,畜产品消费稳定、停滞或减少。中国的食物消费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以畜产品为主的食物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时期。
2.居民户外肉类消费比例会逐渐扩大。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1980年为19公斤,1990年为25公斤,2000年为26公斤,2003年为33公斤,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居民肉类消费没有明显的增长,猪肉的家庭消费下降,禽肉消费增长59%,一方面说明家庭肉类消费结构在变化,城镇居民在肉类消费中,更倾向于消费蛋白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一方面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户外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同期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增长29%,肉类消费增长39%,禽肉消费增长了1倍多。
我国大城市职工午饭多在机关食堂用餐,每餐多有肉,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不同于欧美一日三餐都吃肉,肉类消费一般分布在午、晚正餐,加之部分家庭晚餐户外化,确实出现一部分人群在家、在外肉类消费比例大体相当。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在外用餐平均支出414元(其中肉类支出比重最大),接近在家的肉类消费支出(455元),31个省市区中的11个省市在外用餐消费多于在家肉类消费支出。其中浙江、广东、北京、上海4省市城市居民2002年在外用餐平均支出853元,是在家肉类消费支出的1.36倍,占到全部食品支出的23.5%。有专家估计目前大城市居民在外消费肉食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3。我们保守一点,按1/5计,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大约在41公斤上下。
3.收入越高的人群肉类消费越多。有钱人吃肉多的现实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2002年农民人均肉类消费17.78公斤,水产品4.36公斤,蛋及蛋制品4.66公斤,奶类1.19公斤。在我国农村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收入越高的农民对于肉、奶、蛋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就越多。这就说明中低收入农户,尚有部分消费需求因经济支付能力不够而得不到满足。
城市居民的猪肉消费是增是减,都有数据支撑,1991年至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购买猪肉逐年下降,而在外就餐支出逐年增加,2002年猪肉购买量增加,可能有样本调整因素,但年度之间增量比较大。即使在城市,随着收入增加,猪牛羊禽肉、蛋、奶等6大类畜产品的家庭购买量也就越多。中国城乡居民肉类以及各种畜产品消费处在成长期。
城市有钱人家庭年人均肉类消费39公斤。农村有钱人吃肉25公斤,这些高收入户占了农村总户数的20%,高收入户中又有一半,年人均纯收入在7657元左右,这些富户占到农村总户数的10.26%,农村有一亿先富起来的农民,年人均吃肉31.34公斤。
4.中国人未来肉类消费的粗略估算。欧美发达国家人均肉类消费在70~120公斤,东方民族消费习惯以素食为主,几乎难以想象中国人会像西方民族那样年人均消费100公斤的肉食。按国际通行的说法,人均每天消费猪牛羊肉85克比较合理,年人均31公斤,我国农民还差一半,城市居民家庭购买量还相差8公斤。目前居民的家庭购买量,再算上户外消费,城镇居民肉类消费大约有40公斤多一点,45-50公斤的肉类消费可能是中国人的比较合理的消费量。在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刚超过50公斤,在年人均60公斤以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但超过60公斤以后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