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禽及产品 » 正文

浅谈我国养猪业的产业化经营(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0-09  
     浅谈我国养猪业的产业化经营(一)

     (中国农机学会机械化养猪协会 广东中山东明路11号B座《现代化养猪》编辑部 528400)

     摘 要: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养猪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养猪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采用现代化养猪技术,强化管理,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养猪企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关键词:养猪业产业化 经营 竞争 生存 发展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包括养猪业在内的农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当今农业的国际竞争,不仅是单个产品的竞争,是集生产、加工、销售、科技为一体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我国养猪企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

     一、我国养猪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养猪业保持了较稳定的发展,出栏率逐渐提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2年中国内地生猪存栏为4.65亿头,(约占世界总存栏量的49.74%,)出栏商品猪5.76亿头,猪肉产量4428.6万吨,(占世界总量的47.3%),居世界第一位。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65.0%。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猪业需要发展是不容置疑的。根据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的经验,由于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养猪户逐渐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规模效益的所在。

     概括的说,我国养猪生产发生了如下变化:

     1、 由分散的家庭式副业生产向专业户养猪和规模化、工厂化养猪方向发展。

     2、 逐步摆脱传统的养猪方法,向依靠养猪新技术提高效益方向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如优良种猪的引进和现代猪育种技术的应用、环境控制、计算机管理、隔离早期断奶(SEW)、“全进全出”、现代猪人工授精等技术的运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养猪水平的提高。

     3、从追求高的胴体瘦肉率,到重视猪繁殖力和较好的肉质。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高安全性的猪肉需求越来越强烈。

     4、从追求时髦的工厂化养猪向走生态养殖的道路、建设生态养猪场方向发展。近年来,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和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地方政府对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十分严厉的管理措施,想方设法减少当地猪场数量和生猪饲养量,甚至实行关、停、转、改,养猪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猪之路,减少猪场污染已是养猪业的必然选择。

     5、由养猪生产者单纯出售毛猪,向形成生产、销售、肉类加工、猪肉终端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联合企业方向发展。

     二、我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养猪生产正走向低谷,猪价低落,而且持久,养猪生产目前形势严峻!许多猪场每出售一头商品猪要亏损50~100元,一些大、中型养猪企业和种猪场也处于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尽管我国的养猪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养猪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猪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主要表现为猪肉中的药物残留,品质欠佳;由于我国的生物安全环境较差,疫病流行十分严重,部分疫苗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较差,猪群的健康水平得不到充分保证,猪场不得不依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控制猪病,小部分生产者安全和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在饲料中非法使用激素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药物残留、激素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2、技术力量弱,疫病复杂、生产水平低;

     发达国家的养猪业已基本实现养猪生产流程工厂化、自动化,猪肉产品标准化,在流通和服务领域已成自成体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并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我国的养猪企业除大中型企业能运用现代的畜牧科技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外,大部分小规模的生产者生产水平仍然低下,缺乏必要的兽医防疫技术,而规模化、工厂化猪场高密度的饲养方式,数量庞大的猪群连续在一个空间饲养,加上频繁周转,常常引起应激反应增加,猪只机体抵抗力下降;而且高密度的猪群造成猪舍小气候环境恶劣,导致疫病在一些猪场反复爆发,持续流行。同时,新疫病的传入,使本来就很复杂的疫情更加复杂化。疫病的复杂性加上兽医技术的局限性,导致了近几年来养猪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3、品种质量和经营规模:

     我国猪肉的消费已逐步向高品质、安全肉方向发展,我国目前的养猪业仍以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为主,约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分散的农户养猪模式所生产的猪肉产品缺少相应的规范,质量控制难度大。加上品种质量差,猪肉质量和成本不能形成应用的优势,饲养规模小,饲养技术差低、效率和效益差;由于较为分散、产供销无法实现一体化,造成市场竞争力低,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4、环境污染问题:

     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01年5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并发布施行,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状况列入各县市环境保护规划中,在我国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和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地方政府对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十分严厉的管理措施,想方设法减少当地猪场数量和生猪饲养量,甚至实行关、停、转、改,养猪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企业运行机制的局限性:

     国有养猪企业由于企业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经营者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采用“公司+农户” 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养猪企业,以利益为纽带形成疏散的合作关系,由于范围广、环节多,产品质量控制难度大。

     6、养猪生产发展过快,市场供大于求;

     1997年,我国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全国从南到北掀起了养猪的热潮,许多根本就不懂养猪的人员和企业,甚至房地产开发商都办起了猪场,养猪规模不断增大,规模养猪户和大型猪场相继出现,猪肉市场供大于求。

     7、食品结构变化,猪肉的替代品增多;

     随着养殖业特别是水产业的不断发展,畜产、水产等食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价格便宜,从另一个方面也使猪肉产品的消费量减少。

     8、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争取政府把一些管理职能交给协会去办方面下功夫,这与国外的行业协会有较大的差别。

     9、其它原因,包括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比如作为主要原料的玉米,我国出口玉米的价格折人民币为800多元/吨,而我们猪场用的玉米价格却为每吨1000元以上。

     当前的养猪生产仍处于困境,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短期内猪价不可能有较大的反弹,因此,养猪生产短暂的“暴利”时期已经过去,“微利”时期即将到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