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率先攻克人工繁养墨鱼技术难关,至今已在象山港畔成功养殖了3000余只曼氏无针乌贼。昨天,参加现场验收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这为乌贼的大规模养殖和推广开拓了一条新路,填补了国内空白。
乌贼,俗称墨鱼,曾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但过度捕捞使乌贼资源遭到很大破坏,特别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量急剧下降,目前乌贼在我市沿海海域已无处可寻。采用人工养殖促使乌贼资源迅速恢复、增加,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今年年初,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下,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蒋霞敏和王春琳承担了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殖与养殖试验研究课题。他俩通过各种途径捕获乌贼亲体38只,人工催产获乌贼卵1.1万粒,经两个月精心培养,在奉化泰欣育苗厂育出乌贼苗7300只,继而分别在奉化、宁海、象山、鄞州等地的养殖场、网箱、室内水泥池进行人工养殖试验。
前天晚上,记者随有关专家在奉化的养殖现场看到,一盏挂在池塘上的白炽灯刚一点亮,立即有无数比硬币稍大的深褐色乌贼游向灯光中心水面。它们或舞动触须欢快嬉戏,或用腕足捕捉食物大口吞食。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共有3788只小乌贼,放养时平均体长只有0.8厘米,经过养殖场45天的养殖驯化,已从只能食活饵到能食冰鲜饲料,而且长势非常快,平均体长已在2厘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个体已达10厘米。按照目前生长情况分析,预计这些乌贼在年底起捕时的平均体重可以增至250克左右。
据水产专家介绍,日本等国及国内的一些沿海地区都曾对乌贼的人工育苗和养成做过专题研究,但由于在采捕和运输时,稍一震动,乌贼就会本能地喷出墨汁,麻醉自己和其他亲体,影响成活率,给亲体的获得带来较大的难度。另外,乌贼较为贪食,而且只对活食感兴趣,这使人工养殖乌贼变得异常艰难。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养殖成功曼氏无针乌贼的先例。
参加现场验收鉴定的专家表示,由王春琳、蒋霞敏两位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不但攻克了曼氏无针乌贼亲体采捕、运输和培育成活率等技术难关,同时还通过水泥池精养、土塘混养和网箱试验,对放苗密度、基础饵料选择与培养、不同期投饵的种类、投饵方法的合理搭配等进行摸索,获得了大量可适用健康养殖乌贼的经验及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