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重庆合川市主办的“养猪业与WTO”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认为,在传统养猪业中大力增加科技含量,走产业化道路,是迎接这一挑战的最好措施。
近年来,全国多数地区养猪业陷入低谷,出现毛猪价格下降、生猪出栏下降、补栏下降、农民宰杀种猪多的“三降一多”现象。专家们分析认为,传统养猪业出现这种危机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生猪品质太差,猪肉太肥,没有市场竞争力。目前欧盟市场要求生猪瘦肉率在65%左右,而我国传统生猪瘦肉率只有50%;二是生产力水平不高,饲料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畜牧室主任张存根研究员指出,当前我国畜产品生产及进出口现状都不容乐观。他介绍,我国的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3%,但相对这一巨大产量而言,出口量却少得可怜。9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和猪肉年出口量维持在34万吨到51万吨之间,出口额约1亿元。1995年以来,出口量开始下降,进口量却呈增长态势。1998年,我国进口生猪和猪肉2.72万吨,而此前从没超过1万吨。
英国PIC集团是世界大型种猪集团之一。其亚洲技术部经理尉明博士认为,“入世”将为中国养猪业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冲击将会更大:猪肉关税将由目前的20%降为12%,猪肉和饲料的进口量将会增加,养猪业的竞争势必加剧。此外,中国养猪业与国外相比,虽然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存在这一优势的多是散养生猪的农户和专业户,而这种无规模的饲养又难以达到出口要求。
中国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郭式健指出,光盯着国内市场,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前景不会太好。今后4至5年时间应是我国调整养猪业、迎接“入世”的关键几年。他说,调整传统养猪业的关键是开发相应的科学技术,提高生猪肉质,提高养猪生产效率。
据了解,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30%,但科技投入仅有7.2%。专家说,发展养猪业必须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母猪产仔数和成活率,提高生猪的出肉率和瘦肉率,缩短饲养周期,增强抗病力。此外,要提高生产效益并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还必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建设养殖、屠宰、加工、饲料生产以及研究一体化的企业。
来源:齐鲁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