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哪些因素导致猪市如此“亢奋”
今年上半年国内仔猪、待宰活猪、去皮猪肉平均价格之所以强劲上涨,其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增加而供应不足,同时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饲料成本增加。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2.1 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猪肉消费需求随之增长
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随之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育,猪肉的消费总量随之增长,从而拉动了猪肉价格的上升。
2.2 部分养猪大省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生猪存栏不足
河南:据有关机构2004年5月末典调推算,河南省公母猪存栏同比下降11%,公母猪存栏占生猪总存栏的比重已降到6.9%,远低于8%的正常水平。山东: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3年年底山东省能繁母猪的存栏减少了大约64万头。江苏:据江苏省有关部门调查,截至2004年5月末江苏省生猪总存栏为1211.74万头,同比下降8.11%。其中公母猪存栏同比下降3.17%。安徽:据该省畜牧局统计,截至6月末全省生猪总存栏约1870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约4%。
黄淮流域4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处于我国的中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既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生猪主产区,长期以来承担着京津唐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生猪供应,这些生猪主产省能繁母猪存栏的大幅下降对本地区以及销区上半年猪价的上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且还将对其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2.2.1 非典及其以前,猪市长期低迷导致养猪户积极性下降、淘汰母猪
由图3可知,2003年非典以前养猪业长期处以微利和亏本交叉出现的阶段,农户养猪在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稍不留意便可能赔个血本无归,因此巨大的市场风险使养殖户养猪积极性下降。非典的到来将这种风险变成了残酷的现实,“非典”时期恰逢生猪补栏旺季,为防止疫病传播,各地相继采取了限制生猪流动等措施,造成了农户“卖猪难”,一些地区的农户不得不含着泪水宰杀公母猪和小猪,残酷的现实迫使很多农户放弃了养猪,生猪存栏结构出现断档。
2.1.2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为农民增收,农民外出打工有了保障,外出打工人口增加
2004年春天,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之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很多,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之后,全国上下都开始将目光投入到了关注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增收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利益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较之前也更高了。农民在选择外出务工之前对养猪和外出务工的利益和风险多进行了如下分析:养猪投入较大,若苗猪的成本和饲料成本过高,以及饲养管理水平不高,那么养猪的效益将会很低、风险很大。饲养一头猪行情好的时候能挣100多元,行情不好还会亏损。这与打工或从事其他副业相比,差距太大。而且过去基层政府扶持生猪生产的许多优惠政策都取消了-------权衡利弊后,农民多选择了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加导致养猪劳力的相对减少;部分地区过去传统的养猪专业村现在甚至变成了无猪村。
2.1.3 2003玉米霉变现象严重,母猪产仔率下降,仔猪成活率低
2003年7-10月份是黄淮流域玉米主产区玉米的穗期和花粒期,此期间黄淮及江淮流域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平均降水量显著高于往年,这导致玉米在成熟之前即已被霉菌感染和收获后因无法及时晾晒而发生霉变。猪对霉菌毒素极为敏感,母猪采食了霉变的玉米后发情不规则、假发情、受胎率降低、流产、死胎等现象严重,仔猪采食了霉变的玉米后成活率降低,这都导致了仔猪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仔猪价格的一路飙升。
2.1.4 疾病相对往年较多,导致母猪繁殖率、仔猪成活率下降
2003年下半年至今,部分生猪主产省“篮耳病”“附红细胞体病”“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等疾病流行,较往年严重,这些疾病导致母猪流产严重、仔猪成活率降低,给本来就紧张的仔猪供应“雪上加霜”。
2.2 玉米、小麦麸、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促使猪价上涨
图4 2000年-2004年上半年国内玉米、小麦麸平均价格走势图
图5 2002年1月-2004年6月国内豆粕平均出厂价格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