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渔业部门统计,目前石狮每年的海产品总量为27.5万吨,其中近海养殖产量只有2万吨,排名分列全省第二和倒数第二。鲜明的数字对照,说明近海养殖已成为石狮海洋经济的薄弱环节。
污染制约滩涂利用
石狮虽然有64.38公里长的海岸线,但大多海湾是外湾,风浪大,适宜养殖的海域面积并不大,浅海滩涂可养面积只有57605亩,主要集中在泉州湾和深沪湾。
但是,比这种先天滩涂不足更致命的,是由于海水遭受污染,滩涂利用率并不高,目前实际的养殖面积只有14505亩,利用率仅25%左右。
石狮环保局有关人士分析,泉州湾、深沪湾的海水都遭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泉州湾是4类水质,而且由于是内湾,海水的交换能力低,近海岸养殖成活率不高,规模也受到限制,尤其是海蛏等养殖基地,正好处于排污口,经常发生大批种苗死亡的事件。而深沪湾则受到晋江和石狮两地的双重污染,水质更差,大部分滩涂仍是荒滩。
名贵海产水土不服
据石狮渔业办公室林主任介绍,10年前,渔业部门就从广东、广西、江苏等地及日本等国引进巴非蛤、文蛤、江鳐、扇贝、九孔鲍等优良海产,但这些品种不服石狮近海水土,难以成活,即使养活了,产品质量也与原产地相去甚远。
名贵品种对海水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石狮近海水质下降是一个制约因素,但技术薄弱、没有掌握这些优良品种的养殖技术是主要原因。某鲍鱼育苗公司老板李某分析,几年前,公司引进各种优良鲍鱼苗,建了100多个育苗池,初期成活率还较高,但由于没有吃透每种鲍鱼的生长规律和海水消毒技术,中后期养殖技术运用不当,临上市前鲍鱼苗大面积死亡,公司血本无归。
据悉,石狮现有海产养殖场30多家,但养殖品种主要是海蛎、海蛏、花蛤、紫菜等“大路货”,只有部分企业小面积养殖虾、鱼、蟹等中档次品种,能卖好价钱的高档海产则几乎没有。因此,养殖企业整体效益不好,近海养殖的规模也难以扩大。
科技养殖是条出路
业界人士指出,石狮海洋经济要更快发展,就必须先医治近海养殖的这条“瘸腿”,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品档次,科技养殖是必由之路。当务之急是继续引进名贵海产,进行科学养殖,促进滩涂综合利用。
据石狮科技文体局有关人士介绍,该局正致力架构海水养殖新品种繁育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珍稀鱼种、贝类、蟹类等高档品种的养殖。该局还打算加大对养殖场的技术支持,请专家为永宁、石湖、蚶江等地养殖场的水质、潮汐进行全面勘测,避免企业盲目引进不适宜的品种,并进行养殖技术培训。
今年初,该局曾请专家到一家鲍鱼养殖场指导养殖,成功引进日本鲍和皱纹盘鲍杂交品种,之后又帮助企业聘请科技人员,在鲍鱼场四周低潮区试养江瑶柱,均获得成功。这使该养殖场效益节节攀升。(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