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市场上买到的猪肉都是无公害的,因为只有无公害的猪才能进入厦门岛。市政府为群众切实办了一件大好事!”在厦门市采访时,很多群众这样告诉记者。
从6月1日开始,厦门市在岛内推行“无公害生猪”准入制度。近3个月过去,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尽管目前厦门市场的猪肉都打出“无公害”的招牌,然而老百姓吃到的并非全部是“无公害猪肉”。
养猪场的生猪是否“无公害”,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厦门市贸易发展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几年厦门市加大了治理餐桌污染的力度,尤其是在生猪定点屠宰和瘦肉精检测等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市里希望更进一步,就决定推行无公害生猪市场准入的做法。在刚开始的一个月里,销到厦门的“无公害生猪”价格每头比普通生猪高出15元左右,一些养猪户开始坐不住了,纷纷进行无公害生猪产地认证。
几个月过去,记者追踪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厦门市场的猪肉都打出“无公害”的招牌,但事实上一般生猪照样可以进入厦门市场,一些原来按照无公害生猪要求进行养殖的养猪场也开始观望。
出现这种情况,记者发现,首先,政府的裁判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在无公害生猪的检测方面没有把好关。厦门市的批发行按照要求都和经过无公害产地认证的养猪场签订了供销协议,但养猪场提供的生猪是否符合无公害的质量要求,厦门市除了在6月份进行了两次抽检外,就没有再进行检测。对于养猪场提供的生猪是否“无公害”,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
其次,无公害产品存在重认证、轻管理的现象。龙岩市一些养猪户告诉记者,无公害认证部门认证一家养猪场的收费是1万多元,但除了每年一次的例行“年检”外,基本上就不再进行管理,一些养猪场还是按照原来的饲养方法进行管理。
此外,在进行认证时,一些猪场在申报年出栏量时本身就“打了埋伏”,申报数量比实际出栏量要多。一些养猪户向记者反映,一些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养猪场由于“指标”用不完,就将一些指标转让给其他养猪场使用。因此,虽然从理论上来看,福建省目前年出栏“无公害生猪”160多万头,实际上这一数字有“水分”。
“好猪”和“差猪”一个样
记者发现,目前不少普通生猪照样可以进入厦门市场。龙岩市新罗区铁山镇一家万头猪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猪场根本没有经过工商登记,更没有经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但约有三分之一的生猪照样销到厦门。
厦门市同安区刘山村是厦门的养猪专业村,全村大大小小100多家养猪场。记者看到,这个村污水横流,一些猪舍就建在垃圾堆旁,但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养的猪大都销到厦门岛内。
“好猪”和“差猪”一个样,一开始出现的无公害生猪优质优价很快被“抹平”。记者日前在龙岩市调查时看到,销往厦门的“无公害生猪”和销到广东、泉州等地的普通生猪价格完全一样。龙岩市金和公司是一家经销无公害生猪的龙头企业,这家公司目前和17家养猪场签订了生产、销售无公害生猪的协议。在这家公司与6家养猪场负责人的座谈会上,他们纷纷告诉记者,按照饲养无公害生猪的标准,每头猪的生产成本要至少增加15元至20元,但现在根本体现不了优质优价,所以一些通过无公害认证的养猪户也不再按照无公害标准饲养生猪,“吃亏的事情谁还会干!”
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
业内专家认为,厦门市在岛内推行“无公害生猪”准入制度,这一做法开了一个好头。但是,目前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制,才能真正将好事办好。
一是要加大对无公害生猪的检测力度并进行公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信用制度。龙岩市新罗区生猪产业协会会长林耀江认为,做为销区的厦门市要像检测瘦肉精那样,在无公害生猪定期抽检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真正把好市场大门,并将抽检结果向群众公布,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并参与监督。
二是要引导市场通过竞争实现优质优价。厦门实行“无公害生猪”准入后,一些市民认为他们买到的猪肉都是无公害产品了,几乎所有的零售店也打出无公害猪肉的招牌。但厦门市农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真正的无公害猪肉要依靠从饲养、运输、屠宰、配送、零售等全过程的严格质量监控,目前厦门市大部分猪肉还未达到无公害猪肉的质量要求,特别是遇到屠宰、运输过程中“二次污染”的制约瓶颈。目前,要加强从生猪饲养到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并进行屠宰工艺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让检测质量高的优质猪肉实现优价。
三是继续大力培育猪肉品牌。厦门市贸易发展局的同志认为,目前,厦门市场已有多家经营品牌猪肉的企业,要大力扶持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让这些企业建立起食品安全的保证体系,进而真正建立起“企业保证质量、政府监督企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