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诸多的优势条件,黑龙江养猪业却一直难有起色。从去年开始,省委提出“主辅换位”农业发展战略思路,养猪作为最重要的一项畜牧产业,它是否会乘势而上呢?
7月19日,巴彦县西集镇村一村民刚在自家的猪舍前卖了两头肥猪,1400多元票子揣进了兜。
“这阵生猪价儿好,以前就差多了,挣不着钱,整不好还赔钱,都不想养啦!”老张对记者道出了心里话儿。时下,在广大乡村,虽然几乎家家都养猪,但许多人并不指望养猪会给他们的经济状况带来多大改善。小打小闹,弄点零花钱,是人们一种普遍想法。
与正搞得轰轰烈烈的养牛、养羊业相比,我省的“猪经济”缘何不温不火呢?
生产方式,仍有待于改进;生产规模,提升空间还很大;配套服务,尚需进一步加强——
有这样一组数字对比:2003年,全省养猪存栏1326万头,同比增长14.05%,生猪出栏1599万头,同比增长15%。而同一年,全省奶牛数量的增幅为26%,而羊的增幅更大,达到了32%。也就是说,几大畜牧品种中,养猪业发展远落在了后头。
牛欢羊笑,唯猪沉寂。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王希彪说,目前黑龙江省猪产业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南方一些省份,这与黑龙江产粮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据介绍,1992年之前我省猪肉消费尚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从四川、湖北等省调运,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增长,养猪业也得到发展壮大,猪产品在满足本省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还有一部分富余。但不论在规模上,还是生产水平上还远不能与南方发达省份相争高下。
提到差距,王副院长认为,龙江猪发展滞后,其症结绝不在于缺乏好的生产技术。我省的养猪专家、技术人员队伍在全国来说,都是最多的一个省份。虽说近些年来专业人才外流了许多,但技术力量仍十分雄厚。主要在于政府资金上投入还不足,从业主体(包括农户、企业)在生产中科技意识淡薄,对外交流沟通也不多。这就使得现有的科技力量发挥不出应有作用,猪产业一直停留在初级水平上。绝大多数地方还在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规模小,科技含量低。
近年来,农村机构改革使原有的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接近瘫痪。经常发生的疫病成为许多生产者心头之患,让他们不敢放开手脚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如何增强防疫力量将是黑龙江猪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
此外,我省在生猪良种繁育方面还很不完善。生猪繁育体系(包括核心群种猪场、扩繁场、商品猪生产场)不健全。一些地方一说哪个品种好,就一养好多年,还有一些地方只引进品种,而忽视了选育、提高环节,急着进行商品生产,这都必然要导致品种的退化,从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不顾地方实际,盲目引入,也常常造成不必要损失。我省某县前些年引入了一种生长速度很快的“迪卡猪”,准备作为立县产业来搞。但由于这个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高,而当地技术服务又跟不上去,项目很快就败落了。
“龙头”不强,产业难旺。龙江猪经济要做大,必须瞄准更广阔市场,这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样是一组统计数字对比:2002年,经由我省口岸出口俄罗斯的鲜、冻猪肉共计36233吨,其中都是来自四川、河南等地,没有一公斤出自本地;2004年的情况稍好些,但在33023吨的总量中,龙江地产猪肉只有180吨……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人家为何舍近求远?
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处于连富处长说,龙江猪肉品质还是不错的,甚至优于南方猪,之所以受阻外贸,不在养殖环节,主要还是生产加工企业观念问题,不能主动去开拓国外市场。目前全省拥有对俄出口猪产品资格的企业仅六家,而且资金不足,设备不精,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被南方一些商家抢了风头。
从猪肉出口这件事上,直接映衬出了我省猪产业发展中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加工企业实力的薄弱。
农民不敢多养猪,怕疫情,更怕销路不畅。前些年,在我省一些地方,猪贱伤农,打击了养猪业的发展,有的人连母猪都杀掉了。最主要一点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加工企业,销路零散,价格波动太大,市场大起大落,养猪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为此,一些市县近年来积极引进或组建龙头加工企业,期望以龙头促动猪产业发展;但与奶牛业发展相比,龙头不强,仍是目前制约龙江猪经济壮大的瓶颈。
省畜牧局畜牧处付晓峰副处长说,论数量,我省猪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少,但能够做大做强、达到一定规模的却不多,现有的大型加工企业仅有大庆金锣集团、宝泉岭肉业、哈肉联和义利等十来家,而像哈肉联红肠、秋林红肠等寥寥几个知名品牌虽名声很响,但还远未形成规模效益。
目前龙头企业存在几方面问题。首先,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加工企业时不考虑当地资源和技术条件,摊子铺得很大,但动辄就吃不饱,不能满负荷生产,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不注重培育稳定的生产基地。猪市紧俏了,就敞开收,高价收,而行情一回落,就置猪农利益于不顾,压等压价,百般克扣,没有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相互依存、彼此合作的固定关系,使得产业发展链条变得极其脆弱。其三,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大多数企业缺少向外意识,只在国内争市场,其实近年来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对猪肉需求正呈上升之势,能否把自己的产品打出去,决定着企业明天的发展。
王希彪副院长就提到,十多年前俄方曾准备在黑龙江寻找猪产品出口合作伙伴,但无人敢应。于是四川、河南等地企业乘机而入,甚至出现买龙江猪肉转手出口现象。
可喜的是,尽管起步晚了,但省内许多新建企业已经开始对国际市场重视起来。2003年末投产的垦区宝泉岭肉业即是其一。据负责人付学军介绍,他们的产品达到了欧盟和美国的质量标准,已与日本、美国建立起供销关系,目前正在办理对俄出口相关手续,力争年内打入俄罗斯市场。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苏振华来我省考察时曾感言:黑龙江的猪吃大豆、玉米,为什么就是出不了口?要养猪富民,现在做国内市场很难了,一定要眼睛向外,盯住国外市场。
发挥区域优势,打特色牌,是龙江猪振兴之策。对此,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者口味改变,人们对猪肉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而且国内畜牧业高速发展,也使养猪业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这就迫使我们突出自己的优势,搞特色经营养殖,以质取胜。
省畜牧局畜牧处付晓峰副处长认为,我省是生态大省,发展养殖业环境优良,我省又是产粮大省,饲料基本以纯粮为主,因此相比南方猪,“黑猪”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只要充分利用起来,还是会大有作为的。
经营特色,推陈出新,一些地方和企业曾做过努力。几年前,某企业在省城一家大超市推出了一种“绿色猪肉”,价格比普通肉贵将近一倍,虽然开始火了一阵儿,但由于生产过程中信息不透明,真假难辨,不久就被消费者冷落。还有一些企业大力炒作某些外来品种,虽然声势不小,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专家认为,目前我省在特色生产养殖方面搞得较好、或是势头不错的,当属望奎、兰西二县。
望奎是我省养猪第一大县,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全县生猪存栏54万头,出栏55万头;而且该县近年来一直大力抓良种引进繁育工作,长白、大白、杜洛克三元杂交品种生产快,瘦肉率高,不久前被评为“中国瘦肉型生猪之乡”。品牌效应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养猪业占畜牧业产值的80%%,成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兰西打的则是“东北民猪”牌。“东北民猪”是东北三省一个古老的猪种,在世界地方猪种中排名第四。无公害,肉口感好,其瘦肉率达到50%%以上。1998年以前,兰西县种猪场基本上是靠国家划拨资金,以“保种”为主;近年来,当地政府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场开放,把“民猪”生产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在保持民猪原有品质基础上,通过二元、三元杂交,扩群育系,进行推广普及,实现规模饲养。
去年,兰西县给“东北民猪”注册了“黑珠”商标,并在本县和哈尔滨、北京等地开设了多家专卖店。县畜牧局牟局长介绍,为了把民猪产业做大,他们正在招商引资,建科技示范园区、专用饲料场和屠宰加工厂,推动民猪产业化发展。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要想确保我省猪产业良性快速发展,光靠企业和个人的努力不行,还需政府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扶持。而当前各级政府在推进猪产业发展方面,不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倾斜,都没有像鼓励养牛、养羊那样大的力度,农户与企业要承担的市场风险仍然很大。
从长远来看,畜牧业的大发展应是均衡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当前奶牛业风光无限,人们期待着“黑猪”也能家族兴旺,早日唱上主角。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