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是维生素中销量最大的品种,全球有80%的维生素C产品来自我国。一直以来,我国牢牢掌握着国际维生素C市场的话语权,出口价格一路走高。然而,今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维生素C产品出口出现量升价跌,深刻反映出我国维生素C产业面临的新问题。
供需失衡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国和出口国,维生素C在我国医药行业出口创汇中可谓是资历最老的王牌产品,出口价格历经几起几落。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自2007年年初开始,维生素C出口价格逐渐维稳并逐步攀升。2008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了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也给我国医药出口带来较大冲击。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似乎并未改变发达国家对维生素C的消费习惯,维生素C出口异军突起,2008年出口量达8.5万吨,出口金额达7.4亿美元,出口价格同比增长了82%,拉动维生素C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并且持续到2009年整个年度。
但是,到了今年一季度,维生素C出口数量为2.92万吨,同比增长35.95%;出口金额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5.06%;出口价格8.7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5.37%。
维生素C主要应用在制药、保健品、软饮料及饲料添加等领域,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量逐年稳步增加。目前,全球维生素C市场需求量约为12万吨,主要供应商有6家,除DSM和BASF,我国享有´四大家族´之称的华北制药、东北制药、石药集团以及江山制药占据了全球维生素C市场80%的市场份额。此次维生素C行业高景气期长达3年,出口价格高位运行长达一年半,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投产、扩产的欲望逐渐萌发。
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日前发布的维生素C行业调查中称,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违规审批和建设新增维生素C产能项目,导致我国维生素C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将超出全球需求近一倍。已建、在建和拟建维生素C 生产能力合计超过8万吨,预计2010年底维生素C产能将接近18万吨,2012年将超过20万吨。无疑,维生素C供需平衡被打破了。
投资将受限制
随着郑州拓洋、新乡华星维生素C成品的产出,安徽、山东、牡丹江等地陆续新建、扩建维生素C项目的消息频传,市场观望情绪渐浓。2009年年底至今,曾经坚挺一时的维生素C出口价格开始滑落,出口数量则开始大幅增加。2010年1月份,维生素C 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4.4%,出口单价同比下降9.97%;2月份出口数量同比增长7.74%,单价同比下降17.54%;3月份出口数量同比下降75%,出口单价同比下降17.85%。
随着维生素C出口价格的下跌,曾经令业内津津乐道的´话语权´似乎又转到了买方手中。产能的增加带来了出口价格的下跌,价格下跌又引发恐慌性抛货,如此恶性循环终将导致价格雪崩。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我国维生素C产业可能重蹈过去多次出现的价格大大低于生产成本的覆辙。这不仅会彻底葬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维生素C产业,而且还可能引发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记者日前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针对国内各地在维生素C产业无序投资的情况,相关部门正在加紧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据参与修订前准备工作的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人士透露,维生素C投资有望被列入限制投资类产业。
需重掌话语权
在政策限制无序投资后,维生素C产品的价格走向将如何?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由于我国在维生素C市场上的高占有率使得我国容易掌握维生素C价格的话语权,三种因素可以导致我国维生素C继续涨价。
郭凡礼认为,导致我国维生素C继续涨价首要的因素在于环保压力。2008年,我国出台了《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标准》的主要内容在于对制药企业排污不达标者直接´停产´。由于治污投入往往需要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很多中小企业承受不了如此大金额的投入,因此被迫停产,这是导致维生素C涨价的首要原因。
其次是华北制药、东北制药、石药集团以及江山制药´四大家族´占据了全球维生素C市场80%的市场份额,牢牢控制着维生素C价格的话语权。
除去环保压力对维生素C价格的影响和´四大家族´对维生素C价格的控制权,我国维生素C价格未来继续看涨的原因还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夏季停产检修的因素。维生素C的主要原料为玉米及淀粉,如今这些原料涨价的压力对于维生素C价格的影响也很大。另外,每年夏季是维生素C产业常规停产检修季节,而停产检修带来的结果就是产量降低、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