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接待礼仪相比,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更让这些到访的美国总统赞叹不已 ]
14日在日本宣称“不谋求遏制中国”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天将在上海与中国青年进行对话,以赢取中国未来一代的信任。
从尼克松访华开启“改变世界的一周”,到奥巴马打破“外交传统”,出任总统未满一年即访华,37年来,上海这个中国最大城市,迎来了5位在任期内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
而上海在迎来送往这些国宾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改变。今日,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上海正呈现在世界面前。
“不卑不亢”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之行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门。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上海接待尼克松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插曲”。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陆谷孙在尼克松访华时期曾经为翻译组工作。他对CBN记者回忆起当年承担“重大政治任务”的情景:“当时我还在编《新英汉词典》,有一天突然被工宣队(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布置任务,重大政治任务,去了才知道是做翻译。当时的气氛是:小市民们对这件事情并不关心,但为了迎接他(尼克松)的到来,市中心很多楼都粉刷一新。”
“我当时主要是翻译资料,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翻译尼克松要去的地方和可能会去的地方的简介。因为‘老板’太多,翻译好的东西交上去后,很快中文内容又改了,我就再返工。”陆谷孙说,“翻译巨鹿路市场的简介时,就是改了又改,三番五次,先是说供应鸡鸭禽蛋,最后甚至鲍翅俱全。”
当时在上海市黄浦区服务公司工作的华国俊告诉CBN记者,尼克松来之前,各单位内部开会布置,说这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求态度“不卑不亢”。
这个“不卑不亢”的接待方针,在陆谷孙的记忆中,则是当时市中心的欢迎人群被严格审查、筛选,并且教他们如何招手(不是挥手),微笑时咧嘴的幅度也得中规中矩。
华国俊也说:“当时我们单位还挑选了一个长得蛮漂亮蛮大方的女同志去乘坐20路公交车。尼克松车队到来之前,公交车要在马路上开来开去。”
“我住在茂名北路威海路一带。尼克松来之前几天,附近的马路就有人来检查,确保路面平整。”华国俊说,“当时他们把威海路上的每个井盖都掀起来检查了一遍,确保安全,还专门垫上橡皮,因为原来车子开过去会有声音。”
尼克松从虹桥机场一下飞机,就被直接安排去参观一个工业展览会,体验“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的发展成就。
这个工业展览会的展厅进门处显眼的位置摆了一架冲床,可将金属粉末直接压制成高强度齿轮。尼克松看得饶有兴致,并向陪同他来沪的周恩来提出要求:自己 “能不能也压一个”?这场参观活动进行得颇为顺利,气氛活跃。
在尼克松在上海感受一点“轻松”气氛的同时,中美两国的外交官乃至最高层,同时也在就《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的文本进行紧张而密集的谈判。尼克松的“破冰之旅”从北京到杭州,再从杭州到上海。即使是在他西湖泛舟之时,中美双方仍在就公报文本进行最后的细节磋商。
1972年2月28日,即尼克松动身返美的那一天,标志着中美关系里程碑的历史性文件《上海公报》在上海向全世界公布,从此掀开了中美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
“完全原生态”
26年之后,中美关系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1998年6月,克林顿在其第二任期内访华并来到上海。而上海新锦江大酒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许根顺也得到了“上辈子都没想到过”的机会。
克林顿与夫人希拉里在上海访问期间,公开重申美方对台“三不”承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当时,根据上海市外办的安排,许根顺负责跟拍克林顿在沪的活动并制作纪念图册。在许根顺看来,这时候,一个“完全原生态”的上海已经开始展示在美国总统面前,普通民众的心态也变得更加平和。
“除了安保工作是高规格的,其余一切都很自然,包括当时克林顿去网吧、去城隍庙,和群众的交流都很充分。”许根顺回忆道。这些场景,最后被收入许根顺的摄影集《国宾在上海》。
曾经参加过克林顿上海图书馆交流活动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对CBN记者表示,座谈会上,克林顿曾经询问他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建议,并且十分风趣地说:“我知道你来自中国的阿肯色州。”“因为我老家是安徽的,他讲得很形象,也很亲切。”吴心伯说。
而克林顿申明美国对台“三不”原则,也正是在上海图书馆。当时,经历了“台海危机”之后,中美关系也已重回至正常轨道。
“克林顿访华之前,我曾经参与过一些 ‘第二轨道’的准备工作,是非官方的、中美学者之间的交流,”吴心伯说,“当时我们也见了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我知道中方希望美方提‘三不’,但不知道他(克林顿)会在什么场合表态。”
吴心伯还感慨自己身份的变迁。1984年,里根访沪期间,曾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当时,吴心伯还是大二学生。
“里根在复旦的相辉堂演讲,去的高年级同学比较多,我们没有去成现场,就坐在寝室看电视。”吴心伯回忆说,“当时复旦已经接待过不少外国领导人,所以那时候同学们也没有感到特别兴奋,没有一定要一睹他的容貌,或者要去合影之类的‘粉丝’行为。”
“恰如其分地服务”
从尼克松到小布什,接待美国总统,也让上海一些负责接待的人员从“不知如何打交道”起步,逐渐懂得了如何“恰如其分地服务”。
1972年负责接待尼克松的锦江饭店工作人员邱焕锡曾向媒体回忆当时的心情:“任务繁重”、“十分紧张”、“不知如何打交道”、“害怕犯错误”……这些具有时代烙印的感受,让邱焕锡颇为感慨,“要不要给值勤的美方警卫端茶倒水、能不能和他们说话,大家心里都没底。”
如今,伴随着上海综合接待能力的提升,重要国宾的接待工作已经不限于锦江集团旗下的酒店。这在许根顺看来,也是上海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五星级酒店都建好了,上海接待外宾的能力也早非昔日可比。”
许根顺告诉CBN记者,克林顿在沪期间,新锦江大酒店曾经派出工作人员到城隍庙的绿波廊酒楼负责餐饮服务。“既不能过多打扰,又要保证服务到位,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手忙脚乱,”许根顺说,“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懂得了恰如其分地服务。”
克林顿也曾私下对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称赞过上海的礼宾接待工作“很先进”、“陪同人员少、菜单短、浪费少、不劝酒”,这些接待方式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与接待礼仪相比,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更让这些到访的美国总统赞叹不已。
当年,克林顿参观上海证券交易所时,交易员繁忙的工作场景引得他走上前去询问良久。许根顺当年也曾经抓拍到让整个交易所沸腾的一幕——0835号交易员陈晨将自己穿的红马甲脱下,赠给克林顿留念。
克林顿不仅在接过那件标着“1998”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字样的红马甲时流露出笑容,让他印象更深刻的是当时“上海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多的起重机”。
如今,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的上海,正努力探索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之路,这个城市也已被赋予“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气质。其所承载的中美合作与交流内容,最近所添的一笔是:象征着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即将落户。
昨晚,奥巴马的访华之旅从上海起步。一个生机盎然、改变中的上海,以开放、平和的心态迎接这位第44任美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