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物质 » 正文

对近期国际油价高位波动的宏观透视(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9-19  

     9月16日,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加剧了投资者对能源需求下降的担心,国际油价再次大幅下挫,纽约市场油价盘中一度逼近每桶90美元,而伦敦市场原油期货交易价和收盘价则双双跌破90美元。

    9月17日,国际油价强劲反弹。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6.01美元,收于每桶97.16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11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5.62美元,收于每桶94.84美元。

    是什么导致了这轮国际油价过山车式的涨跌行情?

    对近年来国际油价一路狂飙的原因,研究者的分析多是美元贬值论、地缘政治以及投机论等。然而,对于高油价成因的常规解释明显存在不足。

    “美元贬值只能部分解释油价飙升,地缘政治和金融投机因素只是高油价的助推因素,欧佩克增产态度暧昧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涨,然而它们都不是油价持续走高的根本原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峰值研究小组发表了对高油价成因的最新研究结果。

    研究小组认为,美元贬值只能解释三分之一的油价飙升。国际市场上,绝大部分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他们认为,美元贬值只是加大了油价上涨的幅度,而不能解释国际油价为何持续飙升。

    研究表明,2002至2007年,美元一直下跌,原油价格上涨确实与美元贬值具有同步效应。用每月美元指数对油价进行校正后,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缩减了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原油价格依旧处于一路上扬的趋势。也就是说,美元贬值只是加大了油价上涨的幅度,其本身并不是油价持续高位震荡的根本性原因。

    地缘政治因素使高油价雪上加霜。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正在重组。石油资源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崛起和外交的重要筹码和力量。另外,在一些地区围绕着石油的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地区的局势持续紧张,将长期影响原油价格。

    上述的种种“地上因素”都对石油的生产、运输以及投资的步伐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地上因素”本质上都反映了“地下因素”——石油资源的稀缺性。石油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不断得到强化。近几年地缘政治因素凸显的原因是油价的飙升和高企;是持续高位的油价凸显了石油的价值,加剧了各方力量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即:高油价是“因”,地缘政治因素是“果”;反过来,地缘政治因素又促使油价上行,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因此,高油价是地缘政治的“因”,地缘政治不能解释油价为何高企,而仅仅是高油价的助推因素。

    再来看看能源期货投机。当前,国际金融领域,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收益缺乏保障,全球经济的增长带动能源需求,从而导致部分投机资金从股票、货币、基金等市场撤出,大量涌入能源期货市场,“次贷危机”爆发又驱使更多的投机资本从其他资产市场转战石油市场。在美元不断贬值的大背景下,原油等成为投机资金规避美元贬值和通胀风险的工具。因此,投机资金成为油价大幅上涨的直接动力。

    分析原油净多持仓量与油价的关系,可以看出,投机者不仅会在油价上涨时进行投机,在油价下跌时也同样进行投机。因此,研究小组认为,投机只是加剧了油价波动的幅度,而不能解释油价长期上涨的趋势。

    长期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限产保价”的石油战略没有太大改变,欧佩克面对原油市场供应紧张反应暧昧。虽然,面对油价的持续上涨,欧佩克表示实施增产计划,但却迟迟不肯进一步增加产量,控制供应的“限产保价”政策使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然而,这项“常规分析”只阐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欧佩克对油价的控制能力值得商榷。

    一是自1978年以来欧佩克占世界石油产量比例一直处于50%以下,近年来其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例比较稳定,保持在40%左右。世界石油产量近60%来自非欧佩克国家,欧佩克相对小的市场份额可能导致其慢慢丧失对油价的控制能力。

    二是欧佩克的储量存在问题。据2007年BP能源统计数据,世界石油储量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明显增长,但是大部分增加都出现在欧佩克国家,并且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发生的。欧佩克的总储量从1985年的5260亿桶猛增到1990年的7660亿桶,因此世界石油储量增加了30%以上。欧佩克成员国石油储量的大幅提高是由当时争夺产量配额引起的,而与实际的新储量发现几乎没有关系。实际上,当时有些国家很少进行勘探活动,不可能有较大的勘探发现。据此可以推断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佩克的总储量实际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恰恰表明欧佩克的储量是个谜团,存在很大问题。

    三是欧佩克剩余产能的比例长期呈下降趋势。数据表明,2003年至2007年欧佩克剩余产能在总产能中的比例大都在10%以下。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数据,1997年至2007年欧佩克的平均剩余产能为253万桶/天,而2003至2007年的剩余产能均低于10年的平均水平。这说明2003~2007年欧佩克的剩余产能处于较低水平。EIA预测2008年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为232万桶/天,增产能力不容乐观。

    长期的高油价对欧佩克是把双刃剑。高油价会给欧佩克带来巨额的收入,但也会使油砂、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具有商业价值,从而对石油产生替代效应。理论上说,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替代能源的脚步会逐渐加快,这将削减石油在能源中的比例,导致需求量下降,进而严重影响欧佩克成员国的发展。但是,欧佩克并未采取有效的增产措施缓解油价的过快增长,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基于这种分析,同时又考虑到上述三个问题,人们有理由怀疑欧佩克可能已经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对油价的控制权。

    美元贬值、地缘政治、金融投机等因素只是高油价的助推因素,欧佩克增产态度暧昧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涨。这些林林总总的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得解读高油价时,出现了“你方歌罢我放歌”的局面。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