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对于期货市场而言,不是什么特殊的数字,不过在上周的原油市场中却出现了两个与“17年”有关的数字。
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即期合约在上周二创下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单日美元跌幅,此为第一个“17年”。上周五,美国石油协会(API)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美国石油日需求量为2044.6万桶,同比下降29.1万桶,降幅为3%,创出1991年以来的最大同比跌幅,这是第二个“17年”。
两个“17年”看上去很巧合,其实也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因为油价的下跌就是因为市场对于美国石油需求可能减缓的一种反应。
上周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的半年一次的货币政策报告中用了一系列的“悲观”词句来形容美国经济,包括金融疲软、房价下跌、就业率下降、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对美国经济状况的担忧令原油市场承受较大的压力,因为市场担心美国经济放缓将降低美国对原油及制品的需求。而当伯南克警告“高企的能源价格已经‘侵蚀’美国家庭购买力”的声音发出后,国际油价在6分钟内下跌了6美元。
当天,NYMEX原油即期合约期价盘中一度下跌近9美元,收盘下跌6.44美元,创出17年以来最大单日美元跌幅,收盘报138.74美元/桶。而在此前一天,该合约期价还一度创出147.25美元的历史新高。
在创出17年以来最大单日美元跌幅后,原油价格持续下跌,截至上周五收盘报128.50美元/桶,上周共下跌15.91美元,跌幅11.02%。
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内,旺盛的需求成为支撑原油价格稳步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原油的需求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的迹象,原油价格在今年突破100美元/桶,然后快速达到140美元/桶上方。
然而,价格上涨最终会对需求形成抑制。就期货市场本身而言,从大的角度来看,推动价格上涨的最终目的就是抑制需求、吸引供给,从而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内达到供需的均衡。
今年初,部分发展中国家宣布放弃石油补贴政策就是需求受到抑制的一种反应,而上周API的报告更是从数据的角度向市场传递了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的石油消费受到的高油价的“伤害”。
高油价对于全球石油需求的抑制,现在可能仅显露出冰山的一角,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油价的压力还会逐步体现。需求的受限也将反过来对油价构成压力,但是油价的下跌将是曲折的过程,毕竟全球石油的供给仍然受到地缘政治、现有油田不断老化、新油田开发缓慢等诸多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