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油荒再次肆虐、油企频频告急之际,2008年3月24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吴振芳赶赴山东。吴振芳此行的目的明确——推动中海油与山东省政府的全面合作,尤其是尽快重组山东地方炼厂。
目前,中海油已对五家地炼厂启动了重组程序,另有两家也在洽谈之中。一直以来,中海油的炼油工厂绝大多数集中在
南方地区。一旦收购成功,中海油在山东即可拥有千万吨以上的原油加工能力,足以同经营多年的中石化相抗衡。
鲸吞千万吨产能
在中国石油的版图上,山东一直是中石化的势力范围。中石化在当地经营多年,有着两千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但中海油获得相当的产能,也许最快只需半年的时间。
3月24日,山东省政府与中海油召开合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围绕落实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尤其是地方炼化企业的整合,山东省政府方面表示,尽快推进合作。至今已有五家山东地炼企业进入了中海油的重组程序,分别是富海集团、垦利石化、中海化工、海科集团和山东石大科技集团。
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校办企业。其销售公司经理告诉记者,目前集团已经与中海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中海油开出的条件是要求绝对控股。而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愿意把控股权让出主要是因为,多年来原油供给一直困扰企业、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集团具有150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但每年却只能获得50万吨的原油指标。
由此,油源成了中海油重组山东地炼的关键砝码。中海油新闻发言人刘俊山表示,“在目前油价倒挂、油荒频发的状态下,收购山东地方炼油企业是一个最佳时机。”
从与中海油合作的首批企业来看,原油加工能力大都在100万吨-200万吨,在山东地炼企业中仅是中等规模。显然,这是因为规模较小的地炼油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但中海油要想在山东保持竞争力,也不仅仅满足于控股几家中小企业。2007年中海油高层曾与利华益集团进行合作谈判,但利华益的一位副总经理称,目前企业仍在权衡,并未最终确定。2008年3月吴振芳又到山东恒源石化集团进行合作谈判。恒源石化是与利华益一样有着550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的石化集团。
对中海油抛出的橄榄枝,恒源石化所在地政府表现出极大热情。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表示,德州市特别是临邑县将全力配合,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中海油和恒源石化的合作创造宽松环境,把德州打造成中海油的重要基地。
“山东地炼厂绝大多数都属于地方国有企业,当地政府的支持将极大的推动中海油布局山东的进程。”中国加油站网首席分析师李昱同时也指出,任何一个中型炼厂的资产都在十亿之上。如垦利石化现拥有总资产30亿元。即使按照净资产,中海油一次控股数家企业,预计这笔投资仍将高达数十亿元。
不过,这与中石化青岛大炼油投建1000万吨产能就需投资100亿元相比,显然投资少、见效快。
上下游一体化
中海油的入主给地炼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充足的油源。
山东石大科技集团销售公司经理表示,如今城区的拓展使得企业处于城市之中,随着东营市政府对环保的要求日渐提高,搬迁另建新厂势在必行。中海油的入主可以从资金、原料、管理和规模等多个方面帮助企业整体提升。
而收编地炼企业对于中海油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刘俊山表示,利用上游资源优势整合下游产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可以分担市场风险。这既是石油企业百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中海油近期的战略目标。
中国最大海上石油开采商为何要摈弃专业化的道路,做一个同时拥有上中下游的企业?分散风险被业界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油价高涨之际,上游勘探获利较大;但当油价便宜的时候,中下游产业则利润相对较高。
中海油收编山东地炼另一大原因是,渤海油田已进入开发高潮期,预计到2010年产量将达3000万吨。随着胜利油田日趋枯竭,渤海油田已经取而代之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
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介绍道,中海油出产的原油大多是重质油,加工成本和难度较大,中石化、中石油(17.87,0.88,5.18%,吧)均不愿购买。此前中海油生产的石油大部分出口海外,但自从国家控制资源外流,加之国内油荒频发,为庞大的原油产量寻找消化渠道就成为中海油的当务之急。
中海油的重质油虽不如原油品质高、成本低,但要比山东地炼进口的燃料油更为经济,且供给稳定。中海油把渤海油田的油就地炼化,既节省了运输成本,也解决了地炼油源匮乏的难题。
根据中海油与山东省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中海油将在石油天然气管网、成品油销售网络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李昱认为,炼油是连接石油上下游产业的重要结点。7家地炼厂若真能逐一收编,中海油势必继续扩大企业的现有产能。届时,中海油有望在山东一举拥有近两千万吨的产能。(种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