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物质 » 正文

饲料业如何撑起“畜产品安全半边天”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2-03  

    

    20世纪80年代要吃“瘦猪肉”、90年代要吃“放心肉”,21世纪要吃“安全肉”。这几年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动物激素等的使用,为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给畜产品安全带来了隐患,畜产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从目前看,我国畜产品的残留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来源于饲养过程。有的养殖者及养殖场为了达到防病治病减少动物死亡的目的,实行药物与口粮同步;二是来源于饲料。目前饲料中添加药物主要有4种:防腐剂、抗菌剂、生长剂、镇静剂,其中任何一种添加剂残留于动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均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饲料是畜禽的食物,饲料质量优质不仅与畜禽生产能力有关,而且与畜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只有饲料安全卫生,才能保证畜产品安全。那么饲料业如何撑起“畜产品安全半边天”呢?

    一、饲料中存在的影响畜产品安全的因素

    1.饲料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

    很多饲料成分中含有一些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如生物碱、硫代葡萄糖苷、皂苷、棉酚、有毒蛋白、蛋白酶抑制剂、甲状腺致肿因子、有毒硝基化合物等;有些动物性饲料中含有组胺、抗硫胺素(鱼虾及贝类)、抗生素(生鸡蛋青)、肌胃糜烂素(劣质鱼粉)等。饲料中含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将影响畜禽的生长与健康。如棉籽饼粕中含有棉酚色素及其衍生物,其中游离棉酚毒性最大,是一种嗜细胞性、血管和神经性毒物,并且棉酚还可以通过肉、乳、蛋等畜产品转移给人类,菜子饼粕中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可损害肝脏、消化道、脑垂体并引起甲状腺肿大。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2.饲料中的病源微生物是指饲料原料、半成品、成品中存在的或被污染的,可引起饲料变质并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如沙门氏细菌、大肠杆菌)、各种霉菌及其毒素、病毒、昆虫及寄生虫等。这主要是由于饲料及其原料在运输、贮存、加工及销售过程中,由于保管不善或贮存时间过长等原因引起的。饲料是很多致病微生物(病原菌、病毒等)的重要传播途径。多数事实证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饲料,这些被污染的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后可通过其产品转移、传播、危害人类健康。

    3.抗生素残留与耐药性传递问题。

    自20世纪中叶发现抗生素对动物促生长作用以来,抗生素添加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对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方面,抗生素的效果是其它任何饲料添加剂无法比拟的。据估计,通过控制动物感染可提高增重10%~15%,然而,大量、长期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也确实产生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耐药性问题。抗生素添加剂的长期使用和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由于细菌数量大、繁殖快、耐药性的扩散蔓延比较普遍,而且一种细菌可以产生多种耐药性,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二是残留问题。抗生素在畜产品中残留是饲用抗生素应用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抗生素被动物吸收后,可以分布全身,以肝、肾、脾等组织分布较多,也可通过泌乳和产蛋过程而残留在乳、蛋中,从而广泛地在畜产品中残留;另一方面,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降低畜禽机体免疫力,破坏消化道微生物平衡,导致动物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此外,在实际生产中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具有明显副作用且已禁用的抗菌药如痢特灵等在一定范围内仍在继续使用。这些现状仍是当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中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4.添加过量微量元素引起重金属污染与中毒。

    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是必要的,日粮供给不足或缺乏会导致缺乏症和生化变化。然而,近几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如果饲料中过量添加某种或某几种元素,最常见的是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铜、锌,可引起养殖动物中毒。铜容易在肝中聚集,人食入铜、锌残留量高的猪肝可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大量铜、锌随粪便排出,严重污染了环境。砷化物在肠道具有抗生素作用,能提高增重和改进饲料利用率,但是大量使用砷制剂可危害人类健康。砷被机体吸收后,主要蓄积在肝、肾、脾、骨骼、皮肤、毛发中。砷与巯基酶结合,使酶失活,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进而使动物和人类发生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5.滥用违禁药物或不按规定使用药物添加剂。

    农业部于1997年9月发布了《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规定了30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最低用量、最高用量、停药期、注意事项和配伍禁忌;1998年发布了《关于严禁非法使用兽药的通知》,紧随其后又发布了一些更为具体的禁用药物品种(如已烯雌酚、盐酸克伦特罗等)的通知,强调严禁在饲料及饲料产品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品种,严禁非法使用兽药,这些违禁药品包括影响生殖的雌激素、具有激素样作用的物质、催眠镇静剂、肾上腺激动剂等。但实际生产中,有些饲料厂不按规定执行,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大量使用激素、违禁药品(如瘦肉精)和其他药物添加剂,这些物质残留在产品内,经食物链进入人体,也会导致人类的一系列疾病(如儿童早熟、成人肥胖)。

    二、饲料业保障畜产品安全的具体举措

    1.进一步加强饲料法规建设。

    针对饲料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欧盟已明令禁止使用肉骨粉和动物油脂作为饲料原料、禁止使用β-兴奋剂和其他激素类生长促进剂;而瑞典已全面禁止使用任何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日本、美国等国家对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饲料安全问题。根据我国饲料安全问题的特点,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管理办法,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动植物检疫法》、《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等。最近颁发了无公害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最大允许含量及检测方法。2001年国家正式启动“饲料安全工程”,尽快建立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和饲料安全监控信息网,完善饲料标准化体系,改善检测条件。

    2.强化饲料安全监控工作。

    加强监控和执法,对大宗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进行安全监控。植物性原料主要监控指标为农药残留、植物本身固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霉菌总数、真菌毒素和重金属等;动物性原料主要监控指标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菌总数和重金属等。饲料添加剂主要监控指标为主要成分含量、重金属等。通过饲料安全工程,建立饲料安全预警体系,对流入市场的饲料原料和添加剂进行安全性预警预报,通报给政府管理部门、饲料企业和用户。对饲料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监控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杜绝企业添加违禁药品、未经批准的添加物,以及超量添加饲料添加剂等行为。对饲料流通过程进行监控。杜绝饲料经销商在饲料销售过程中销售违禁药、未经批准的添加物、以次充好等情况。通过对饲料原料、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有效监控,基本可以达到消除饲料安全隐患的目的。

    3.健全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适时、适度提高饲料业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

    建立健全我国饲料安全卫生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建立饲料通用性安全标准体系。主要从饲料原料的生产环节、饲料原料的流通环节、饲料产品的生产环节和饲料产品的流通环节研究制定以下规程:饲料原料安全生产和流通规程、饲料产品安全生产和安全流通规程、配合饲料安全评价规程、饲料添加剂安全评价规程、浓缩饲料安全评价规程、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安全评价规程等;(2)建立饲料卫生标准体系。进一步修订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使国家标准更能适应动物饲养和饲料生产的需要,在原基础上增加动物品种、原料和饲料产品种类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种类;(3)建立添加剂标准体系;(4)建立饲料监测方法标准体系。重点是安全卫生项目的检测方法、生长促进剂的检测方法、药物饲料添加剂的检测方法,形成从原料、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至配合饲料的完整的配套检测技术。

    适时、适度提高饲料业的质量标准和饲料安全标准,可促进中国饲料业质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畜产品的出口。饲料企业质量水平的提高除了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支持条件外,还需要大量的投资作为支持条件,而资本薄弱的中小饲料企业将被“挡”在这一投资门槛之外,将促使中小饲料企业与规模较大的饲料企业的联合,同时也降低了中小饲料企业的并购成本,将有利于促进中国饲料业的市场化整合。

    4.以科技为依托,加强饲料安全卫生基础研究工作。

    饲料安全卫生基础研究工作,包括饲料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来源、性质、危害、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饲料安全和检测标准的研究、制定等方面的工作系统;规定饲料安全有关项目的检验方法等。取消或限制具有安全隐患的优质饲料原料和生长促进剂后,如何提高或保证动物的生产水平和效益,是当前国际动物科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与饲料安全有关的主要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包括:(1)制定了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的安全标准,加强安全性检测,确保原料安全;(2)严格按规定范围、剂量、配伍及停药期使用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3)以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为目标,研究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新技术及饲料配制新技术;(4)研究营养与免疫的关系,通过完善营养供应方案提高动物免疫机能、增加抵抗力、减少疾病,最终达到降低用药、提高生产性能的目的;(5)应用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改善动物的生产潜力和抗病力、降低或消除细菌的抗药性,培育高产抗病动物新品种(品系)的抗耐药性细菌新菌株;(6)开发和应用新型安全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益生素、有机酸、免疫促长剂和其他代谢调节剂等)和新的饲粮配制技术(如营养诱导调节技术等)。

    5.大力开发中药饲料添加剂,积极倡导生产“绿色”饲料。

    在当今环境污染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喊“回归自然”和崇尚天然食物或天然替代物,而中草药则是天然替代物的较好选择。目前国内外在动物用中草药新制剂研究方面较集中关注的有3大内容:即抗氧化剂、抗菌剂和驱虫剂及免疫调节剂。由于天然中草药以其独特的无毒副作用、无有害残留、无应激反应、不产生耐药性、不污染环境等优势,所以用中草药制剂、中草药添加剂既可防治畜禽疾病,又不违背自然畜牧业的宗旨。

    随着人们对动物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动物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广泛的重视,“绿色”动物饲养业已被提到议事日程。积极推广应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如饲用酶制剂、饲用微生物制剂、松针粉、茶多酚、大蒜素等。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绿色饲料添加剂对畜禽、人类无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6.饲料业的规模化是解决引起畜产品安全的饲料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联手开拓市场,已经成为国际饲料业发展的趋势。畜牧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安全,如添加剂、动物激素的使用安全等,加之饲料本身也属于食品业,具有保质、保鲜期,饲料安全问题就显得越发突出。目前中国饲料业企业散布广、数量多、规模小,加之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不规范的竞争行为比较普遍,饲料安全监管成本过高,监管效果有限,饲料安全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的自律。一般而言,大企业投资规模较大、资产专用性强,退出成本高,出于长期经营的需要而产生较强的自律性。大企业较强的财务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可以支持对产品质量的长期诉求,使大企业的产品质量一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食品业对饲料安全和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饲料业的风险性大大增加,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另外,同等生产总量下,企业规模的上升意味着企业数量的减少,而企业数量的减少可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果。因此,中国饲料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产业组织方面有赖于中国饲料业的规模化。饲料企业的规模化既是饲料业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又是节约饲料业安全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果的方式。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