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基础化工行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特点是:经营的外部环境与往年相比发生剧烈变化。首先是年内不断出台的电石、氯碱行业准入政策显示了国家对基础化工行业发展产业指导政策日趋严密;第二是年中出台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使大部分化工品的出口收益明显下降;第三是对氯碱、电石等高耗能行业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显示了政策限制高能耗行业加强调控的决心;第四是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使国内基础化工品出口竞争力下降、进口化工品竞争力提升等等。
随着国家将节能减排列入基本国策,预计未来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和强化将对化工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地位的上升,行业整合也将加速进行。
资源型企业具比较优势
对于氮肥、磷肥、钾肥、聚氯乙烯、纯碱等大宗基本化工原料来讲,原料、能源在生产成本中占据最大比重,这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相关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上。由于行业技术壁垒较低,资金壁垒也越来越低,因此长期来看,这类行业的产能将向具备要素禀赋优势的企业集中,行业整合主要体现为低成本产能的扩张和高成本产能的逐步退出。
以煤炭和电力占成本比重最大的聚氯乙烯行业为例,国内聚氯乙烯行业总产能向低成本厂商集中已是大势所趋,但随着煤炭、电力、人工等成本因素价格的刚性上涨,未来国内聚氯乙烯行业整体平均成本未必趋于下降。不过这并不改变一个关键判断:原有高成本厂商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将随着均衡价格的下移而趋薄。
因此长期来看,大宗化工品行业中优势企业的超额利润将趋于下降,未来全球化竞争中基本化工原材料行业中具备生存能力的企业将主要是国内具备比较资源优势的企业,这些行业包括煤化工行业中的氮肥、聚氯乙烯、甲醇及下游衍生物,纯碱行业中具备原盐和区位优势的山东海化、三友化工,西部地区的钾肥行业等。
借助本土市场扩大规模
对于轮胎、炭黑、农药、塑料制品、专用化工品等化工子行业,生产所需原料基本是国际化定价,国内企业当前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低廉和环保成本较低。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保标准的提高,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将越来越小。但由于国内相关产业已经形成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国内下游市场需求占国际市场比重较大,国内企业在这些产品上具备明显的本土市场优势。如果能够在跨国企业占据国内市场前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国内企业在这些行业内将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比较典型的子行业如陶瓷纤维行业的鲁阳股份,公司在这一产品领域已经占据了国内30%的市场份额,全球市场排名也进入前三位,国际竞争力初步显现。
农药行业的扬农化工在拟除虫菊酯领域已经排名全球前三位,实际生产能力已经超越日本住友和德国拜耳,牢牢控制了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拥有了较大的发言权。
借助国内轮胎行业高速发展的机遇,炭黑行业的黑猫股份当前产量已经排名全球前八位。若未来顺利建成内蒙古生产基地,公司产能可望进入全球前六位,从而在国内市场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从“工厂”到“企业”
受整体经济发展阶段制约,除少数优秀企业外,国内绝大部分化工企业仍然停留在以“制造”为核心业务的“工厂”阶段,核心竞争因素主要考虑生产成本。但从全球竞争角度考虑,化工产业的利润已经集中转向“研发-制造-营销”三阶段中的研发和营销首、尾两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也集中在这两端。
以农药产业中的除草剂草甘膦为例,近年来国内企业出口原药的平均价格不足3万元/吨,但全球最大的销售商孟山都公司将原药配制为制剂并提供相关使用服务和器材后,每吨最终销售价格达到近30万元/吨。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草甘膦企业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化工厂,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农药企业。
有机硅行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随着东岳集团、三友化工等越来越多大型化工企业的介入,单纯有机硅单体制造的利润将越来越薄,只有提前走向下游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企业未来才能够在这一行业中长期立足。
烟台万华从“工厂”到“企业”的转变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公司在与几大跨国聚氯酯巨头二十年的竞争中逐步实现了向一个成熟国际企业的转变。
资本运作化解发展瓶颈
化工生产专业性较强,单一产品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就会面临成长潜力下降的困境。在进入高成长的新产品和新领域、面临技术和人才瓶颈时,企业购并无疑是最快速的途径。
新安股份2004年并购南通江南化工巩固了在国内草甘膦产品上的规模优势,湖北宜化通过收购周边省区的尿素企业提高了在南方化肥市场的占有率。星新材料的母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更是借央企优势收购了众多国内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并在增外收购了罗地亚有机硅业务、法国安迪苏公司蛋氨酸业务和澳大利亚最大的乙烯生产商凯诺斯。
上市公司中资本运作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当属长园新材。公司通过收购相关领域的优势企业成功进入了与原有主业热缩材料相关的电力配件、电力设备、电子元器件领域。公司现有主要控股和参股子公司中有7家接近独立上市规模,单独上市后股权增值显著。但财务投资并不是公司的初衷,公司的收购和参股仍然是围绕公司成为国内和国际主要电力、电子器件厂商的整体企业战略进行,相关公司的收购都与公司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